獨自一人時才行俠仗義的小超人

Superhero kid

如果你在路上看到有位機車騎士跌倒在地上,你會前去幫忙嗎?再想想,如果只有你一個人看到,和有一群路人都同時看到時,你的反應會有什麼不同嗎?過去心理學的研究結果發現,若是獨自一人的時候,人們會比較願意去協助陌生人。研究者把這個現像命名為旁觀者效應,意思就是當有旁觀者存在的時候,人們會因為責任分散,而選擇不要伸出援手。

然而過去的研究,多數是以成年人為對象,那小朋友是否也會有旁觀者效應呢?有研究者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找了一群五歲的小朋友,他們被告知要找一張圖來著色,在過程中,有一位成人會打翻水,並發出求救的請求。實驗的目的是檢視在不同情境下,小朋友助人的意願是否會有差異。

他們的實驗中有三個不同的情境:第一個是讓小朋友獨自參與研究,第二和第三個情境中,小朋友都會和另外兩個小朋友(這兩位小朋友知道實驗的目的,也被告知他們在實驗中不可以有助人行為)一起做實驗,但在第三組中,這另外兩個小朋友被關起來,所以他們是沒有辦法幫忙的。在實驗中,實驗者則紀錄小朋友在三個不同都情境下,助人的行為是否有差異。

結果他們發現,獨自一個人和知道其他人也無法幫忙時,小朋友助人的行為沒有差異,但都會知道另外有人可以幫忙時,有較多的助人行為。根據這樣的結果,研究者認為五歲的小朋友也是會有旁觀者效應的。此外,他們也證實了,小朋友並不是因為有其他人在,就會害羞不好意思幫助他人,而是因為覺得自己的責任被分散時,就比較不會去助人。

但究竟這樣的行為模式,是天生的,還是學習的,就不得而知了。也有可能在群體生活中,若每個人都樂於助人,反而會帶來不好的後果,所以生物演化出了在有他人時,不要隨意助人的行為。但,若在沒有好的組織運作,有領導者分配該由誰來助人,誰來處理別的事物,那其實是更不好的。所以,在路上看到有需要幫忙的人,還是停下來幫幫他們吧!

去看研究的原文 Young Children Show the Bystander Effect in Helping Situations
去看主要研究者Maria Plötner的網頁,Plötner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利他行為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