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學學會的小兒科學期刊在2019年十一月初刊登了一個研究 Associations Between Screen-Based Media Use and Brain White Matter Integrity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這是一個針對3-5歲孩子做的研究,標題很清楚的說明了,這個研究探討螢幕的使用與大腦白質健全之間的關聯性。所謂的關聯性,就是這個研究沒有辦法說明螢幕的使用就會導致大腦白質健全發展的程度,這一點是我在一開始要很清楚告訴大家的。
這個研究是怎麼做的呢?
這個研究採集了孩子螢幕使用的程度、幾個認知能力的行為表現以及利用擴散張量影像來評估孩子大腦白質的健全程度。
螢幕使用指標:
這個研究採用了一份SreenQ的量表來評估孩子螢幕使用的程度,是一個剛開發的量表,依據美國小兒科學會制定的螢幕使用細則開發的。量表涵蓋四個面向:
- 接觸螢幕的便利程度
- 螢幕使用的頻率
- 在螢幕上使用哪些素材
- 互動性或是否有與其他家人共同使用
分數越高,就表示孩子使用螢幕的程度是越高的。不過,目前這個量表的相關檢定還沒有發表在學術期刊,僅在學術會議上發表,大家還要再等等。
認知能力指標:
這個研究用了以下三個量表來檢核孩子的語言能力、處理速度以及讀寫啟蒙的能力。
- Expressive Vocabulary Test 第二版:這個測驗是檢驗孩子語言表達的能力,測驗的題目包含了圖片命名等。
- Comprehensive Test of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第二版:這個測驗是檢驗孩子語音處理的測驗,在這個研究中,特別拿來當作孩子訊息處理速度的指標。
- Get Ready to Read :這個測驗是用來當作讀寫啟蒙的指標,有英文和西班牙文的版本,可以免費使用的。
大腦白質健全指標:
在這研究中關注兩個指標,非等向性指標 (fractional anisotropy, FA) (這裡有相關的介紹)以及徑向擴散值 (radio diffusivity, RD) 。簡單來說,若神經元之間的連結越緊密,那麼FA會比較高,RD會比較低。
研究的結果是甚麼?
行為指標上,三個認知能力的指標都和螢幕使用程度之間有關聯性,基本上螢幕使用程度越高,三個偵能力的指標分數就愈越低。不過,如果把家庭收入考慮進去,就會發現三個測驗指標與螢幕使用程度之間是沒有關係的。因為樣本數比較小,所以很難系統性推論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但作者們自己說到,家庭收入高的家庭中,認知能力的指標比較會受到螢幕使用程度的影響。
擴散張量影像的結果發現,螢幕使用程度和FA與RD之間都有顯著的關聯性,而且是在排除年齡以及家庭收入的狀況下。螢幕使用程度越高,FA就越低、RD越高,顯示白質是比較不健全的。
該怎麼看待這樣的研究結果
從擴散張量影像的結果,比較清楚看到螢幕使用程度對孩子的影響,只是大家要記得,這是一個相關性的研究,所以不確定是否是因為使用了螢幕,導致白質不健全,還是白質不健全,導致孩子會比較想要使用螢幕。
比較可惜的是,在認知能力的指標上,螢幕使用程度的影響就比較不那麼讓人信服了,真正的關鍵可能在於家庭的狀態。不過,之間的關係還蠻複雜的,因為在論文本文當中看不出來高收入、低收入家庭孩子的螢幕使用程度是怎麼樣的,比較難做推論。
我自己的結論是這樣,螢幕使用不一定是惡魔,大家要妥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