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的情緒,有影嗎?

想到數位化的情緒,你會想到什麼

  • 在通訊軟體上眾多的貼圖?
  • 有表情和動作的機器人?
  • 還是透過刺激大腦特定區域而產生的情緒感受?

在回答什麼是數位化的情緒之前,我們先來談一談什麼是情緒。我想多數人都有自己的說法,其中多數的人答案可能會是,就是心情啊~ 如果你看過電影「腦筋急轉彎」,你可能會說,不就是腦中的那五個小人物,他們負責控制我們的情緒。雖然這是一部有趣的動畫片,也不是完全的無稽之談,但是這部電影對於情緒的描繪,可能不是那麼的正確。

那麼情緒到底是什麼?

  • 情緒是一種標籤:雖然我們會覺得這樣的說法很怪,但不可否認的,情緒這個標籤很好用。你想一想下面這個情境,你正在跟你的好朋友講電話,在過程中,你在電視新聞中看到,你最喜歡的歌手自殺身亡,你會怎麼跟你的好朋友描述你現在的狀態。你會說:我告訴你,我現在一直在流眼淚,然後全身發抖,感覺快要昏過去了。還是你會說:我告訴你,我快崩潰了。我想,除非你語言癌的狀況很嚴重,否則你應該會用情緒標籤來告訴你的好朋友,你現在的情緒狀態。
  • 情緒是一種面部表情:這同樣是一個不太好的答案,但是我們通常都是從別人的面部表情來推測一個人的情緒狀態。慶幸的是,在生活中,我們不是只看到一張面部表情的照片,我們是看到一小段影片,然後從中去推論一個人的情緒狀態。
  • 情緒是一種面部表情加上肢體動作:這個說法聽起來好多了,雖然我們常忽略了肢體動作的重要性,但研究發現,我們可以有假的情緒表情,但是要有假的情緒動作,難度高很多。如果你覺得肢體動作還不夠,那麼就再加上體溫的變化以及一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

這樣夠完整了吧?答案還是否定的,因為現階段的整合性資料,並沒有辦法從上面描述的那些資訊中,去推論一個人的情緒狀態。你會覺得很意外,但這是有掛保證的。我要推薦大家去看一本書 How emotions are made,這一本由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LIsa Feldman Barrett所撰寫的書,她是我博士後的老闆,在認識她的理論之後,我對於情緒的理解有了180度的轉變。簡單來說,Barrett院士認為情緒是我們的腦部運作創造出來的產物,而不是被誘發而成的產物。這樣的論述,和現今多數的情緒理論並不一致,但有其迷人之處,我很推薦大家去了解一下。除了書之外,你也可以看這段TED的影片!

為了讓大家更願意相信情緒是創造出來的,我來舉個例子,看到「我們回不去了。」這幾個字,你想到的是什麼?

  • 是一個車子拋錨的爸爸,帶著孩子在路邊,一邊打電話給老婆說:我們回不去了…
  • 還是在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結尾,曼楨對世鈞說的那句話呢?非常多年前,劉若英演出了半生緣的舞台劇,在看劇之前,我就讀了半生緣,當時就覺得有點感傷。但出乎意料的,當天這句台詞從劉若英嘴中說出來的時候,我全身雞皮疙瘩都冒出來了,這句話實在太震撼了
  • 雖然我們回不去了在多數人的詮釋中,可能是偏負面一點點的,但誰說這句話不能是帶有一點正面氣息的呢?像是用了智慧型手機的我們,都回不去了,沒辦法用所謂的智障手機。這個時候,我們回不去了,其實有點嘲諷,甚至有點歡愉。

那麼數位化的情緒是什麼?

不免俗的,我還是先從大家比較熟悉的方式來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先來想想通訊軟體中的貼圖,有些人會覺得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確實,有很多能夠傳遞情感的貼圖,但是有更多模棱兩可的貼圖。更複雜的是,同一張貼圖,從不同的人發送過來,代表的意涵可能是天差地遠的。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非常多的業者都號稱可以從圖片中去辨識情緒。沒有錯,我們可以做這件事情,但是從影像中去辨識一個人的情緒,其實並不是太好的做法。除了有面部表情的照片之外,很多團隊也致力於從文字來做情緒識別,有些團隊甚至只需要一兩個字,就可以做出情緒的預估。隨著日積月累的資料,加上日益精進的深度學習技術,我們確實有可能可以從文字去嘗試識別文字中所要表達的情緒。但是,一個人可以很難過,但是輸入:「我很快樂」這幾個字。如果沒有輔佐其他的訊息,從文字來做情緒識別恐怕是像瞎子摸象一樣的荒謬。

簡單來說,當我們把情緒拆解成文字、面部表情、動作等等的訊息,然後嘗試去解讀情緒,就好像要從桌上的材料去推測,到底主廚會做出什麼樣的料理。你看看下面這張圖上的材料

Brownie dough preparation cookie or pie recipe ingridients, sweet food flat lay top view

如果你是有點烘培經驗的人,你可以能會猜這位主廚想要做出巧克力蛋糕,但光是巧克力蛋糕就有很多不同的樣貌,更別說主廚有可能要做的是巧克力慕斯,而不是巧克力蛋糕。

當我們要把情緒經驗數位化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犯了上述的錯誤,我們嘗試把蛋糕的原料標記出來,並且幻想著,只要原料標記出來了,就能夠把情緒數位化。

但誠如剛剛提到Barrett院士的理論,如果情緒是個假的稻草人,其實情緒是人類意識經驗的一種樣貌。那麼,整個的思考邏輯會是完全不同的!這樣的說法有點虛幻,但我想就用電影銀翼殺手2049中的一段話來做個結尾,片中的男主角問科學家某一段記憶到底是不是真的,科學家說,Someone lived this, yeah. It Happened

來看影片吧~

3 comments

  1. […] 情緒這件事情,人的主控性其實是很強的,只是我們往往錯誤的以為自己是情緒的奴隸,情緒是被誘發的,我們只是被動的感受到某些情緒。更多的討論,請看我前老闆Lisa Feldman Barrett的書「情緒」(繁體版不久的未來會出版)或是看這裡,有我的一些論述。 […]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