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選方案A還是方案B

0_20161017-11731-01

很久沒有跟劇了,或許因為王小隸導演,或許因為植劇場,讓我錄下了第一集的荼蘼。結果一看真是驚為天人,怎麼有這麼好看的劇,而且這麼扣人心弦啊!人生的旅途上,我們常常都需要做決定,不論大的、小的,我們都渴望可以知道結局,但問題是你會希望知道結局後再做選擇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想想以下幾件事情:

人們能夠做出最好的決定嗎?

根據經濟學的理論,人們在被充分告知的情形下,應該可以做出最好的決定。但幾十年的心理學、經濟學的研究都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教授Christopher K. Hsee和Reid Hastie在一篇回顧性性的文章提到,人們之所以不能做出最好的決定有兩個原因:

  1. 我們無法做出正確的預測
  2. 即使做了選擇之後,我們沒辦法一直照著所選擇的那條路去走

為什麼我們常不能做出正確的預測,那跟人的無比的樂觀以及趨吉避凶的特性有關係,我們總是會過度樂觀地去評估可能發生的狀況,例如當醫生告訴病人你只有一成的存活率時,很多人會告訴自己,我就是那一成會存活的人。太多時候,我們沒有辦法理性的去做決定,我們對於未來有過度樂觀的預期。在「快思慢想」這本書當中,作者提到了非常多的案例,也說明了人們的決策判斷是多麼容易被操弄,例如當或然率相同的情形下:

  • 選擇A:會讓你獲得400元
  • 選擇B:有2/3的機率會讓你獲得600元,但有1/3的機率會讓你獲得0元

多數的人會選擇A,因為我們喜歡有穩定的獲得,這就是所謂的趨吉。除了這個例子之外,還有非常多人們決策上不理性的例子。但其實還是有少數理性精算的人,是可以做出在當下做好的決定,但這些人會快樂嗎?

做出好決定的人,會快樂嗎?

這個問題,你或許會覺得有點廢… 當然是會比較快樂啊!不過心理學研究的發現並非如此,Barry Schwartz教授在2006年做了一個研究,他們追蹤了548大四學生的決策性格,以及他們找工作的狀態、以及後續工作所獲得的酬勞以及滿意程度。

結果他們發現那些性格上盤算很多的學生,確實找到比較好的工作,薪水也比較高,但是他們對工作的滿意度是比較低的。反倒是那些對象狀尚稱滿意,不強求一定要找到最好工作的那些學生,之後對於自己的工作是比較滿意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可能的解釋就是因為人生充滿很多變數,所以總是會有失算的時候,那些盤算很多的學生,也是會有失算的時候。在失算的時候,他們受到的打擊會是比較大的,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已經做了那麼多盤算,怎麼還會這樣…

你會希望知道結局後再做選擇嗎?

回到一開始問大家的問題,你會希望知道結局後再做選擇嗎?我想不少人會希望可以這樣,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去算命了。只是,如果結局就是那樣的結局,你會安於那樣的選擇嗎?還是你其實更希望能夠扭轉結局呢?

鄭如薇該怎麼做?

從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其實重點真的不是選了哪個方案,而是你怎麼選擇的,以及怎麼面對自己選擇的方案。如果可以不要想要做出最好的選擇,只要做出自己當下覺得理想、不後悔的選擇,那未來事情不論怎麼發展,可能都會比起經過縝密盤算的人會更開心!如果當下真的沒有辦法預想哪個方案會比較好,那就是要做好的心理建設,不要後悔當時怎麼沒有選擇另一個方案。若可以用這樣的態度去面對自己人生的抉擇,相信你或鄭如薇都會更坦然些。

最後,一定要聽一下超好聽的主題曲:年輪說

參考資料:

Hsee, C. K., & Hastie, R. (2006). Decision and experience: why don’t we choose what makes us happ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0(1), 31-37.

Iyengar, S. S., Wells, R. E., & Schwartz, B. (2006). Doing better but feeling worse looking for the “best” job undermines satisfac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17(2), 143-150.

One comment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