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你的成功,造就了我的失敗

Pupil put five

近年來線上學習非常熱門,台灣的教育部在兩年前也跟上這股線上學習的潮流,推出了磨課師計畫,全台灣目前應該有幾百門的線上課程。這些線上課程,雖然讓更多的學生可以接收老師講授的內容,但怎麼評估這些學生的學習成效,是相當不容易的。

一些偏記憶、技術性的內容,可以透過是非或選擇題的方式來檢核學生的學習成效,但是如果是像申論題或是散文創作,這類沒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學習成效,要怎麼檢核呢?學生人數少的時候,老師可以自己批改作業,但線上課程學生可能多則上萬,除非這老師有三頭六臂,不然應該沒有辦法負荷這麼大量的作業。在遇到這類情形的時候,同儕互評就是一個很常採用的作法,所謂的同儕戶評就是由修課的學生幫其他學生打分數。撇開這個機制運作的問題不談,到底同儕互評是否會對於學生的學習造成甚麼影響呢?

有研究者針對實際上進行的磨課師課程進行研究 (基於保密的原則,所以研究者沒有說明這是哪一門課程),他們比較在課程中後段一份同儕互評作業,是否會影響學生最後完成修課的百分比。研究者並沒有進行任何介入,只是分析了修課學生實際的評分資料,以及最後完成修課的百分比。結果他們發:不論這位學生自己的得分高或低,如果這位學生在同儕互評中所評比的作業是越優秀的,則這位學生完成修課的機率會下降;反之,如果看到別人的作業是越不好的,完成修課的機率有區盡顯著的上升。用白話來說,就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騙人的啦~ 看到別人越好,自己反而會挫折,打退堂鼓…

在第二個研究中,他們利用實驗操弄的方式,在實驗參與者寫完一段文章後,其中一半的實驗參與者看到兩篇寫得很好的文章,另一半的實驗參與者看到寫得很爛的文章。在看完別人寫得文章後,他們調查了實驗參與者的態度、動機,以及是否願意寫第二篇文章的意願。結果發現,看完寫得很好相較於看完寫得很爛的文章後,實驗參與者會覺得自己能力不足,也有較低的動機會想要寫第二篇文章。另外他們也發現,這個結果並不會因為實驗參與者本身的撰寫能力好壞而有所影響,只要看到寫得很好的文章,就會讓自己覺得有所不足,進而降低繼續寫文章的動機。

若根據這個研究的結果,老師們不應該繼續使用同儕互評,或是應該更小心謹慎的使用,否則反而會降低學生的學習動機。那到底該怎麼做呢?老師們可能要多想想了…  文章中提到一個說法,就是強調那個好的表現是很少見、不尋常的,讓人們覺得沒有那麼大的壓力,自然不會因此感到洩氣。

去看研究的原文 Discouraged by Peer Excellence Exposure to Exemplary Peer Performance Causes Quitting

去看主要研究者Todd Rogers教授的網頁,Rogers教授的研究興趣為教育、決策、行為經濟學

 

One comment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