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對這部討論金融風暴的電影沒有太大的興趣,因為主題本身還好,但預告片剪得很難看且低品質。不過受到這部電影獲得美國製片人協會 (PGA) 最佳影片的影響,於是就偷個閒到戲院看這電影。<- 顯然受到媒體的影響,不過也有一絲絲理性?
這電影探討的金融術語這裡就不多談,但這電影點出了我們在做決策,特別是關於金融決策時的荒謬。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今天你有一筆資金想要投資,請問你會怎麼決定自己該怎麼投資?
- 根據自己過往的經驗:以前投資某股票獲利,就決定要投資那檔股票。但我們都忽略了,你自己的經驗可能只是個巧合,沒有對照的基準。如果盲目的照自己過去的經驗做投資,可以會讓自己蒙受龐大的損失。
- 聽別人的建議:相信這也是很多人採用的方法,但你怎麼決定要聽誰?是一位金融專家?一位靠投資賺錢的親朋好友?還是一位明星的?
- 精打細算:這大概只有金融分析師會做這類的事情,仔細去分析市場賣動的變化,然後決定哪些是比較有勝算的。不過投資如同我們在生活中的所有決定,都有一些不確定因素,再怎麼精算,也只能獲得比較有可能的答案,但不會肯定有什麼結果。如果精打細算一定會準確,那那些理財專家早就都賺飽飽了 :p
即便有了這些建議,最後的主宰權還是在你自己,你必須設定自己的停損點。過去已經很多研究顯示,人們的決策判斷是非常不理性的,會受到很多無關因素的影響,就如同先前分享的研究發現:只要有久違的陽光或是支持的球隊贏球,都會增加人們買樂透的意願。在投資的時候,我們往往只看到獲利,但沒有考慮風險,雖然這完全反映了人類 (或所有物種)趨吉避凶的特性… 在這邊用一個前幾天聽到的訊息來提醒大家
國泰慈善基金會董事古學敏說到:當你投資已經損失50%,你該不該繼續投資?多數人會覺得應該要啊,逢低買進不是很好?但你有想過,若你要把自己損失的都賺回來,你的投資必須要能夠倍增,而倍增的機率其實不高!
電影中還提到了,金融機構會用一些官方的保證 (其實是一種官商勾結)、或是很難懂的詞彙來混淆視聽,這些其實都是為了要讓消費者在做決策時,採取所謂的快思,而不要慢想。讀過快思慢想的朋友應該也知道,快思的系統一其實不是一個好的決策者,所以若你在做金融決策時,過度仰賴系統一,絕對不是一件好事情。
那到底該怎麼投資呢?
- 了解自己有對於投資的損失有多大的忍受度
- 設定投資的停損點
- 若可以,認真做一些功課,或是先進行模擬投資,檢視自己的投資習慣後,修正再修正
- 如果不想大起大落,那就選擇固定獲利的產品吧…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反思:我們有想過投資這檔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嗎?金錢遊戲是否破壞了社會的穩定、永續性呢?你今天多賺了一百萬,不就是有人虧損了一百萬?除非有人一直印鈔票,否則你的獲利,就是其他人的損失。如同在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之際,多少人引此家破人亡… 你會想要把自己的財富建築在別人的痛苦、損失上嗎?下方為主角之一在片尾很棒的演說 (完整的劇本,可以到電影公司網頁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