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因為少子化的關係,或是因為跟風的關係,台灣的幼兒園近年來風行混齡教學。所謂的混齡教學,就是不照年齡去分班,而是把不同年齡的孩子放在同一個班級。但究竟混齡教學有好處,還是壞處呢?其實過去的研究,支持、反對的證據都有,只是在台灣的大家都只接觸到混齡教學有好處的資訊…
不過,先前研究有幾個問題:一、樣本數較小;二、沒有採用較客觀的指標來評估孩子的發展;三、混齡班的組成和其他班級的組成有諸多的差異。有鑒於上述的問題,這個研究針對了美國國家層級的資料去做分析,這當中結合了FACE (family and child experience survey) 2009 及美國為弱勢族群所開辦的Head Start 計畫所蒐集的資料 (點這裡參考資料庫)。他們主要關切混齡班級 (3歲、4歲以上孩童的組成)對於3歲孩童及四歲以上孩童在語文、數學、問題行為、社交能力上的影響。
語文、數學的能力主要都是從標準化量表中篩檢所得到的資料;問題行為、社交能力的部分,則是從量表中挑選題目,由授課老師來做評估。在排除孩童一開始的差異性所得到的結果發現:一、若班級的組成中,有越高比例的3歲孩童,則4歲孩童的語文、數學發展會較遲緩,約五到六個月的時間。二、不論班級的組成,3歲孩童在各面相的能力表現其實沒有差異。三、對原本能力越好的4歲孩童,班級組成的影響越顯著。
這樣的結果看起來要說:混齡教育有害無益、正常分班對優秀的孩童有害。但在下這樣的結論前,必須要注意幾件事情:一、這個研究的對象主要是較弱勢的家庭,他們的環境特殊性,可能也會對於研究結果造成影響。二、這研究並沒有去探究長期來看,混齡教育對於孩童的影響。三、本研究沒有特別說明,混齡班的教學型態是否會因為班級的組成而有所調整,所以無法斷定影響是否真的來自班級組成。
教育政策必須要審慎的評估,但台灣目前的作法,通常都是盲目跟風、抄半套,結果成了四不像的教育體制,混齡教育可能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每種教育方式都有其優缺點,我們實在不用神化某種教育方式,讓孩子可以適性、自由的發展,才是最重要的!
去看研究的原文 Classroom Age Composition and the School Readiness of 3- and 4-Year-Olds in the Head Start Program
去看主要研究者 Elizabeth Gershoff教授的網頁,Gershoff教授的專長為孩童發展
虎井國小與哈佛大學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125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