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小寶寶的家長,這幾天應該注意到一則新聞:亞馬遜上有一本熱銷的童書 The Rabbit Who Wants to Fall Asleep,號稱可以讓寶寶們快速入睡,甚至還讓大人開車開到打瞌睡。
沒錯,就是這隻很醜的兔子,看起來並不是特別吸引人。到底有沒有效呢?
首先,這本書有一些指導語,有些時候要爸媽加強語氣,有時候要輕聲細語,有時候還要加上動作。加強語氣的部分,不外乎是要強調兔子很想睡。輕聲細語則是要營造一個放鬆、舒適的就寢氛圍。動作則主要是要請爸媽做出打哈欠的動作,另外也要把寶寶的名字放進去故事當中。故事本身則是一直圍繞在想睡著、疲憊不堪等,還不斷暗示寶寶,故事沒聽完沒有關係,想睡就去睡。
這故事書為什麼可能有效?
- 作法有點像在催眠一個人,在人精神狀態不佳時,很有可能就會進入被催眠的狀態
- 故事中請爸媽做出打哈欠的動作,其實是為了讓寶寶也不自主作出打哈欠的動作,因為身心合一的關係,進而產生疲憊的感覺
- 故事中出現非常多和睡覺有關係的詞彙、句子,這些都會促發人們「睡覺」的概念,這也會讓人有想睡覺的動作傾向
可是,這故事真的那麼有效嗎?其實大家要仔細思考科學驗證這件事情(參考過去的文章),很多時候我們會過於誇飾了支持某論點的結果、自身的經驗,而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這些論點、經驗,有可能是特例,而不是常態!若沒有重複的檢驗,標準化的控制,都沒有辦法解釋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
以這本童書的例子來說,如果父母在唸故事之前就已經知道這本書比較容易讓孩子入睡,在唸故事的時候,可能就會用格外不同的語氣、態度。真正的關鍵,可能不是這本童書,而是父母的語氣、態度。另外,很少有父母會在孩子完全清醒,不需要睡覺的時候趕他們去睡覺,所以其實情境是對於這本童書有利的!若有父母在孩子睡醒一個小時後念這本書,還是發現孩子又會昏昏欲睡,就比較有說服力。
那麼,來看看我的測試吧!
從影片中可以發現,兒子中間很像一度有想要睡覺,但後來又是生龍活虎!當然錄了七分多鐘後,爸爸就放棄了,歡迎更有耐心的爸媽,持續做測試!
請問老師
最近坊間出現了一系列睡覺催眠的課程
這是可行的嗎?
記得看過1942年「我的指甲好苦」的實驗
成功率有四成
但後來做的一系列睡覺催眠的實驗
「睡覺時學法文」、「睡覺時學摩斯密碼」等都是無效的
難道睡覺催眠是針對不同方向(行為、認知)而有不同的效果?
煩請老師解惑
謝謝!
關於睡覺催眠這件事情,我個人存比較保留的態度,不論用的是甚麼方法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