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腦筋急轉彎」中,我們看到了特定事件造就了主角的性格改變,這說法雖然有點極端,但一個人的性格多數的成分(遺傳也扮演部分的角色),確實是由人生經驗所形塑的。除了人生經驗會改變性格之外,不少腦神經的病變,也造就了性格的改變,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例如失智症的病患,隨著病情的發展,性格也越來越模糊,甚至有據大的改變 (對這議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被遺忘的時光」或是「我想念我自己」這兩部電影)。但記憶與人的性格間,究竟存在一個絕對的關係,還是兩者間的關係被誇飾了呢?
有研究者針對阿茲海默症、額顳失智 (frontal temporal dementia) 以及漸凍人的親屬作研究,企圖了解記憶是否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他們的基本假設是如果記憶與性格間有緊密的關係,則除了漸動人之外的病人,應該都會有明顯的性格改變;但若記憶與性格間沒有那麼緊密的關係,則不會預期三類的病人性格改變會有明顯的差異。這個研究之所以會找病人的親屬而不是病人的主要原因是,阿茲海默症、額顳失智的病人,多數不太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
參與研究的親屬必須針對病人的病狀作評估,評估他們在道德及人格特質上有哪些改變,以及透過下面四個問題評估病人的是否會讓人覺得變了一個人:
- 你認為你還認識這個病人嗎? (Do you feel like you still know who the patient is?)
- 你認為病人經歷了多少改變?(How would you characterize the changes the patient has experienced?)
- 撇開病情的嚴重程度,你覺得病人是否還是原本的那個人?(Regardless of the severity of the illness, how much do you sense that the patient is still the same person underneath?)
- 這病人是否會讓你覺得他現在像個陌生人一樣? (Does the patient ever seem like a stranger to you?)
結果他們發現,額顳失智的病人會讓人覺得有最大的變化,漸凍人則有最少的改變。透過統計分析,他們發現會讓親屬覺得病人變了一個人的主因,並不是因為病人喪失了記憶,而是因為病人道德特質上有了變化,包含正面及負面的人格特質。此外,他們也發現,若親屬覺得病人變了一個人,則會影響了他們與病人之間的關係。綜合來說,若因為腦神經退化造成道德特質的改變,會改變一個人的心理樣貌,進而會影響人際關係 (參考下圖)。
這研究並沒有要抹滅記憶在人性格形成上的重要性,畢竟道德特質的變化,可能也是會受到記憶的影響,若病人沒有辦法回想自身過去的經驗,自然會展現不同的道德特質。但這研究提供了一個思考的角度,一個人之所以為現在的樣貌,或許道德特質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或許只要維持病人的道德特質,就有機會維繫病人與其他人之間的關係,病人是否還有記憶,可能就不是那麼關鍵了。
去看研究的原文 Neurodegeneration and Identity
去看主要研究者Nina Strohminger的網頁 (目前無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