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數位化對人的影響,很多人第一個想到就是,網路是不是讓我們變笨了呢?作家卡爾 (Nicholas Carr) 還寫了一本書討論網路對人的影響[註1],雖然書本身獲得不少好評,不過也有學者指出,書中很多的論點缺發實徵性研究的支持,而比較是推論、臆測的觀點。所以其實究竟網路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其實還需要很多研究進一步的檢視。這個章節,就來談談搜尋引擎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在社群網站還沒有問世之前,網路對人們生活最大的改變就是有了Google這個搜尋引擎,即使到了2015的今天,使用搜尋引擎依舊是人們在使用非行動裝置時最常進行的行為。那到底使用搜尋引擎改變了甚麼?
一、記憶變成裝飾品,需要什麼就搜尋一下:這個現象是很多人都親身經歷的,但究竟是否真的如此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Besty Sparrow 教授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討這個現象,在其中一個實驗,她讓實驗參與者接觸一些有趣但一般人通常不知道的新知 (例如:鴕鳥的眼睛比牠的腦還要大),實驗參與者必須要把這些內容輸入到電腦當中。實驗組被告知,他們輸入的內容會被儲存下來(也就是模擬了一般人使用搜尋引擎時的行為模式);對照組則被告知,他們輸入的內容不會被儲存下來。事後的記憶測驗中發現,實驗組因為認為訊息會被儲存下來,所以他們對於這些新知的記憶表現相較於對照組差。這樣的結果,其實符合一般人的印象:在搜尋世代,記憶其實真的是裝飾品。另外,更令人憂心的是,即使在他們要求實驗參與者把這些新知記下來的狀況下,只要實驗參與者認為訊息是被電腦存下來的,實驗參與者對於新知的記憶表現就會比較差。
關於這樣的現象,我們需要很擔心嗎?或許不用,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各位可以想想在遠古時期,人們剛開始用文字、圖畫將訊息保存下來的那個年代,人類的記憶能力已經經歷過一次浩劫,而我們都活下來了,根據當代認知心理學家的說法,我們還是有某種記憶能力的。當然,我們沒有辦法證明在文字發明的前後,人們的記憶表現是否會有所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文字發明之後,需要記憶的訊息量明顯增加了,就有如在訊息爆炸的當代一樣;所以人們的記憶能力勢必會隨著時代做轉型,很可惜的是,這方面的研究其實相當少。例如,就有研究發現,雖然現在的人們沒辦法記得What,但還是記得Where,十足反應了搜尋行為的後遺症─只要能夠記得在哪可以找到訊息就足夠了!
二、有了搜尋引擎,我也是專家:當你有問題的時候,你會選擇怎麼做?在沒有網路的時代,你有兩種做法:找書面資料或是找專家解答。但在網路時代,只要你會使用搜尋引擎,基本上每個人都可以當個專家。研究就發現,若能夠使用搜尋引擎,人們對於自己的答案會比較有自信。而且只要有使用過搜尋引擎找答案,事後問實驗參與者其他知識領域的問題時,他們還是會對於自己的答案比較有信心。換句話說,要讓一個人對自己的答案有自信,就讓他使用搜尋引擎隨便找點東西,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是強者。
從上述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使用搜尋引擎讓每個人覺得自己是專家,但其實不見得讓每個人都變成專家。事實上,對於要搜尋領域的背景知識之多寡,會影響人們搜尋訊息的方式。另外,若人們對於要搜尋的知識不具備太多相關知識,其實很容易受到搜尋結果的玩弄。講白了,搜尋引擎雖然可以根據輸入的關鍵字找答案,但是搜尋引擎沒有辦法幫你判斷訊息的正確性,至少目前搜尋引擎還沒有辦法做到這件事情。所以,仰賴搜尋引擎,可能會讓你成為一位自以為學富五車的專家,而實際上,你其實連皮毛都無法掌握!
談到這裡,似乎會發現搜尋引擎對我們有些不好的影響,在下個章節中,會介紹一些搜尋引擎的正面影響。在此之前,要請大家想想,搜尋引擎對我們的影響,到底是誰該負責呢?如果我們選擇不隨波逐流,那也不會受到影響啊!雖然要大家拒絕搜尋引擎有點不切實際,不過搜尋引擎也在轉型,例如現在很多的電子秘書,都會幫用戶把搜尋引擎的結果做些後製處理;換言之,未來人們連自己搜尋這個動作都不需要處理了呢!
註1:書名為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中文翻譯為「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 雖然搜尋對於我們可能有些不好的影響 (見第一章),但搜尋在多數的情形其實是對我們是有正面的影響。例如,搜尋能夠快速提供我們一些資訊,而且這些資訊可能是來自該領域專家累積多年經驗的產物,資訊如此快速、便利的獲得,是過去的人們無法想像的;事實上,有研究比較了google搜尋的結果和領域專家彙整的觀點之間的差異,結果發現兩者之間是無顯著差異的,也就是說google搜尋的結果是有一定可信度的。然而搜尋會怎麼影響人的思考方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