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的人忍不住要維持悲傷的情緒嗎?

iStock_000057336358_Large

有非常多探討憂鬱症的研究,過去筆者也介紹很多相關的研究,但社會上還是有非常多憂鬱症的患者,甚至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心情不好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多數的人能夠很快擺脫這些負向的情緒,因為人的心情也是有恆定性的,會傾向回到一個中間偏正向的狀態。有研究者就好奇,憂鬱症患者之所以憂鬱,可能是他們心情恆定性的機制出了問題,例如他們的情緒不是回到那所謂中間偏正向的狀態,而是持續沉浸在負向情緒之中。

為了探究這個可能性,他們找了臨床上已經被診斷為憂鬱的實驗參與者,以及沒有憂鬱的實驗參與者,請他們進行兩種不同的情緒調節行為:情境選擇、重新評估。在情境選擇當中,實驗參與者可以選擇是否要繼續接觸所呈現的刺激,這些刺激可能是帶有正向情緒、中性或是負向情緒的刺激。若他們選擇持續接觸刺激,則刺激會繼續呈現在螢幕上4秒,但若他們選擇不要繼續,則螢幕上會有4秒沒有任何東西。

結果他們發現,所有的實驗參與者都會比較傾向持續接觸正向情緒的刺激,次之的則是中性的刺激,最不願意持續接觸的就是負向的情緒刺激。然而,憂鬱症的實驗參與者相較於沒有憂鬱的實驗參與者,會有較高的百分比會想要持續接觸負向的刺激。這樣的結果顯示:憂鬱症的實驗參與者,有較高的傾向會選擇沉浸在負向情緒中。當實驗參與者把圖片換成音樂時,憂鬱症患者還是有較高的百分比會想要持續聽負向的音樂,而且他們對於負向音樂的偏好遠遠超過正向及中性的音樂。

在重新評估的情境中,實驗參與者被要求重新評估情緒圖片的情緒性,例如把一張正向的圖片,重新評估為更加正向的 (增加情緒性);或是把一些負向的圖片,重新評估為比較不負向的 (降低情緒性)。結果同樣發現,憂鬱症的有無病不會影響實驗參與者對於正向情緒圖片的重新評估,但卻會影響他們對於負向圖片的情緒評估:有憂鬱症的實驗參與者,會傾向將負向情緒圖片評估為更負向的。

總結來說,這個研究發現了憂鬱症的患者之所以會沉浸在負向情緒當中,可能和他們情緒調節的目標有關係 ─ 他們可能傾向選擇維持在負向情緒的狀態。所以,若你想要幫助周遭憂鬱症的朋友,先別急著教他們一些神奇的情緒調節策略,要先確認他們希望自己在甚麼樣的情緒狀態下。倘若他們沒有想在一個很正向的情緒狀態,情緒調節的策略可能不一定會有幫助!

去看研究的原文Sad as a Matter of Choice? Emotion-Regulation Goals in Depression

去看主要研究者Maya Tamir教授的網頁,Tamir的研究專才為情緒調節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