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實驗參與者真的無知嗎?

要探討人的心智運作,就必須要仰賴人來參與研究,但其實這樣的過程很容易發生偏頗,例如實驗參與者的特性,就會對於研究的推論有重大的影響。在「這才是心理學」這本書中,作者就提到很多人對實驗室中的心理學結論會有疑慮,因為多數的樣本都是大二有修普通心理學的大學生,其中又以白人居多。雖然作者有提出一些解釋的方法,但這樣的研究取徑真的不能說是沒有問題的。

另外一個更惱人的問題就是:實驗參與者對於實驗的目的是否無知?在很多實驗中,若實驗參與者知道研究的目的,就有可能會去做出特定的行為反應,這樣所觀察到的現象,就不能真實反映現狀!基於這樣的考量,其實心理系或有心理學訓練的人,都不適合成為實驗參與者,因為這些人會想太多…  不過大家可以去翻翻以經發表的論文,就會發現,其實這群人還是實驗參與者的主要組成,所以其實真的挺令人堪慮的。

為了直接檢驗對於實驗的了解/經驗,是否會影響結果,有研究者招募了一群網路實驗參與者,他們要參與兩次的研究,每次研究都包含多個實驗,這些實驗大多是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與一般智能有關係的任務。兩次研究的間隔時間長短不同,因為他們想要知道對於先前研究的記憶怎麼影響實驗的成效。

結果他們發現,第二次研究的效果量大小都變小了,也就是說對於實驗有一些經驗值,對於研究有不好的效果。另外,如果兩次研究分別參與同一個實驗的不同情境,則對於實驗效果有更不好的影響。最後,雖然時間間隔會影響實驗參與者對於是否有參與過類似研究的主觀經驗,但間隔時間對於效果量並沒有影響,而且實驗參與者無法判斷自己參與的情境是否有所改變。

結語,千萬不要相信實驗參與者!因為就算他們說他沒有做過類似的實驗,他其實很有可以曾經參與過,只是他忘記了…  如果誤用了這些有經驗的實驗參與者,很有可能會對於研究有些不好的影響,研究人員必須要深思啊。但值得一提的是,並非所有的心智歷程都會受到經驗的影響,例如在很多知覺、心理物理學的實驗中,他們其實都仰賴同一個人反覆千萬次的時驗程序;因為研究者認為這類的歷程,比較不會受到心智的影響而有所改變。

去看研究的原文 Using Nonnaive Participants Can Reduce Effect Sizes

去看主要研究者Jesse Chandler的網頁,Chandler目前在產業界工作,但對於研究方法還是非常感興趣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