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面具,每個人都是好人

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能夠在這社會上生存的個體,在一些社會下,我們有可能必須學會怎麼壓抑自己、隱藏自己真實的樣貌,以符合社會對我們的期待。但這種雙面人、甚至多面人的生活,是否對於人們有甚麼不好或好的影響呢?

有研究者認為不能做自己,有可能會讓人們覺得自己是比較沒有道德感的,進而會讓人們想要做一些補償的行為。他們做了一連串的實驗來檢驗這樣的假設,首先,他們想要了解不能做自己,是否會讓人覺得自己是有汙點、不純潔的人。他們請實驗參與者回想一個可以做自己或是不能做自己的經驗,然後請他們評定自己的純潔程度。結果發現,回想不能做自己的經驗,會讓實驗參與者覺得自己比較不純潔

接著,他們檢驗這樣不純潔的感受,是否會驅使實驗參與者想要清理自己。他們在實驗參與者回想一個做自己或不能做自己的經驗後,請他們做填字測驗,研究者特別選了一些字幹,這些字幹有可能填寫為一個與清潔有關係的詞彙或是與清潔沒有關係的詞彙 (例如 w _ _ h可以填為wash或是wish)。結果發現,回想不能做自己的經驗,會讓實驗參與者在填字測驗時會比較傾向填寫和清潔有關係的詞彙。研究者因而認為,當不能做自己的時候,人們會傾向做一些事情來洗刷自己,有種把自己不好的部分去掉的意味

在第三個實驗中,他們一方面檢驗不能做自己是否會促進利他行為,另一方面檢驗是否回想任何負向的經驗都會造成類似的效果,還是只有回想不能做自己的經驗,才會得到上述所看到的結果。這個實驗的結果發現,回想不能做自己的經驗會促進利他行為,符合研究者原先的假設:不能做自己的人,會傾向做一些補償行為。另外,他們也發現,並非回想任何的負向經驗,都會讓人覺得自己是沒有道德感的,進而影響後續的行為。

在最後一個實驗中,他們想要了解如果在回想不能做自己的經驗之後,若讓實驗參與者可以清潔自己,先前所觀察到的現象是否還是會存在。結果發現,如果在回想不能做自己的經驗之後,實驗參與者洗過自己的手,則他們就不會有較高的傾向來做一些補償行為

所以,若你需要長時間隱藏真實的自己,其實是對心理有害的,因為你會覺得自己是很不道德、很骯髒的。雖然從這研究的結果看起來,只要做一些洗淨自己的動作,就會降低不能做自己所帶來的負向效果,但不確定這樣的現象是否為短暫的,或可以持續很久。若有選擇的機會,或許就卸下面具,做自己吧!但若真的沒有選擇時,可以適時透過一些看似無關的動作,來降低自己的負向感受

去看研究的原文 The Moral Virtue of Authenticity How Inauthenticity Produces Feelings of Immorality and Impurity

去看主要研究者Maryam Kouchaki教授的網頁,Kouchaki主要研究道德感、決策等議題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