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很多窮困家庭的孩子,寒風苦讀就是為了要轉運,讓家人生活過得更好。然而,近年來,這種社會階級的流動似乎停滯了,富者恆富、貧者恆貧,俗語說的富不過三代,在當代似乎也越來越不適用了。以台灣為例,十二年國教的推動,造成有錢爸媽搶著置產在明星學區,好讓自己的孩子可以輕易進入過去成績優異的學生才能進入的「明星學校」,更有一些社會的聲音在檢討:是否只有有錢人才能進台大!
其實不是只有在台灣,在美國不少民眾的社會觀感也是如此,但究竟只是大家的觀感如此,還是事實確實如此呢?美國有一些資料顯示,似乎事實不是如此,而是民眾錯誤的觀感。首先,有研究者分析了美國納稅人的資料,在比對他們和他們的父母在20年前的繳稅紀錄,會發現不同世代間的社會階級轉換率,其實沒有明顯的差異。所謂的社會階級轉換率,就是指從一個比較低的社會階級,轉換到一個比較高的社會階級。當然,這樣的數據並不全然反映社會階級轉換率沒有改變,因為稅務規定逐年都有些修正,所以對於以這個數據當作唯一的指標,會讓人有些疑慮。
有研究者另外做了問卷調查,他們將社會階級分為三等份,並將時空背景設定在1980年代,然後他們請實驗參與者預測這些人的孩子在未來的社會階級(也就是2010年左右)會座落在哪個等級。結果發現,實驗參與者會低估了中、下兩個階級的社會轉換率,預估人們從中下階級提升到最高階級的百分比,相較於實際數值是較低的。
在另一個實驗中,他們將實驗參與者依據政治態度做進一步的區分,結果發現這類低估的現象在較自由開放的族群中特別嚴重,反觀政治態度比較保守的實驗參與者,則沒有過於嚴重的低估現象。
以上是美國的現象,在台灣究竟是怎麼樣呢?在台灣很多有錢人其實沒有在繳稅的,如果用稅務資料當作社會階級的指標,其實會有些問題。那到底該怎麼做呢?值得大家深思!
去看研究的原文Perceptions of U.S. Social Mobility Are Divided (and Distorted) Along Ideological Lines
去看主要研究者John Chambers的網頁,Chambers教授研究專注在決策、政治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