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情不順心的時候,有些人選擇抱怨,有些人則選擇把情緒放在心裡。隨著社群網路的發達,人們多了一個發洩的管道,即使在真實生活中不願發聲,也可以選擇透過虛擬的網路世界來發聲。但究竟在網路上發表負面的言論,對於人們有甚麼樣的影響呢?
這次要介紹的研究是針對twitter使用者所進行的一個研究,這個研究團隊所使用的資料是由twitter公司隨機提供的用戶資料,有別於先前臉書具爭議性的研究,用戶並沒有因為本研究而受到任何的影響,資料本身也是去個人化的。他們只選擇了有標定美國地點的發文,總共分析了一億多筆的發文。分析的重點在於發文中是否包含正向、負向的語彙,正向的語彙包括友誼等,負向的語彙則包含一些髒話等。這個研究團隊另外從美國疾病管制局取得了以郡 (county)為單位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AHD) 致死率資料、郡的平均健康風險等相關人口統計數據。
統計的結果發現,負面的發文和AHD致死率有正相關:生氣、負面關係、負面情緒、不投入的發文越多,AHD致死率也越高。相對的,正面的發文與AHD致死率有負相關:正向情緒、投入的發文越多,AHD致死率則越低。
更讓人意外的是,用twitter發文來預測不同郡AHD致死率的準確度,比起用一般常用的健康風險指標還要準確!下面左圖是美國疾病管制局AHD致死率的分布圖、右圖則是根據twitter發文所預測的,兩者相似度非常的高。
根據這個研究的結果,發抱怨文似乎會「傷心」,而且是致命的那一種啊!但在大家決定採信這個結果前,需要想清楚幾件事情:
- 這個結果並不是針對同一群人的twitter發文與AHD致死率去做調查,而是假設樣本都能夠代表母群,因此假設這兩者間在母群中是有關聯性的。
- twitter的用戶通常比較年輕、屬於都會生活的型態,但因為AHD致死的通常不是這一群人,到底兩者是否有關係,還是有待進一步研究。
- 這個畢竟不是一個長期追蹤的研究,所以預測的結果僅能供參考,不一定能當作因果推論。
筆者自己認為,只要發文後情緒能夠得以抒發,那發抱怨文應該是利多於弊。不論是否有發文,只要持續沉浸在負向情緒中,肯定是會身心有不好影響的。
去看研究的原文 Psychological Language on Twitter Predicts County-Level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主要研究者Johannes Eichstaedt為一位博士生,他主要的研究為運用大數據來了解社群媒體與健康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