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是學術研究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沒有發表的研究,基本上能夠發揮的影響力是相當有現的。但近年來,發表似乎成了一個重要的績效指標,大家也漸漸忘記了,學術發表只是為了要讓研究成果可以與他人分享,而不應該是為了爭取績效獎勵而去做的一件事情。盲目追求發表的後遺症已經陸續問世,近年來學術發表的醜聞屢見不鮮,前教育部長也涉入今年度最嚴重的學術發表醜聞中。
之前筆者介紹過一篇文章探討研究結果應該要穩定的議題,當時切入的角度是以研究者重複自己的研究結果。這次要介紹的文章則是以「會雙語對認知功能的促進」當做議題,來探討學術發表是否有偏誤─傾向發表某一類型的結果 (會雙語對認知功能有促進效果)。
他們蒐集了1999-2012年國際上之名的心理學及神經科學會議的論文摘要,找出有探討雙語使用者認知功能是否叫單語使用者優的研究,並且追蹤這些在會議發表的研究,後續是否有被學術期刊接受。
若將支持與反對的證據做比較粗略的分類,會發現其實兩者各佔所有會議摘要的一半。但是支持雙語會促進認知功能的研究後續被發表在學術期刊的百分比遠遠高於認為雙語不會促進認知功能的研究 (60% vs. 30%)。
這個整理其實給了大家一個很重要的提醒:當研究結果與被發表的研究不一致的時候,其實真的不要太氣餒,應該認真去思考其中的差異性。被發表的研究結果不一定就一定是對的!學術研究真的該回歸好好探討未知,替人類謀福祉才是,不應該淪為發表績效的其中一個手段。
去看研究的原文 Cognitive advantage in bilingualism: A example of publication bias
主要研究者為研究生Angela de Bru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