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腦傷的徵狀叫「視盲」(blind sight),早期的診斷認為這些腦傷的病人就是完全看不到的,但後來有研究發現,其實這類的病人雖然主觀上說看不到,但是若強迫他們去猜東西出現在左邊還是右邊,他們的表現其實是比完全用猜的還要好;換句話說,這些病人其實還有某些殘存的視覺能力。除了視盲之外,還有什麼類似的心理現象呢?
有研究發現一個所謂「腦盲」的現象,也就是人們會自己為表現很好,但其實表現是很差;也就是說,腦盲的狀態讓人們無視於自己的無能。
然而,這些研究者是怎麼證實有「腦盲」現象的存在呢?這些研究者在實驗室中要求實驗參與者去學習一種很困難的人造文法,和一般我們使用的文法是不同的。在學習之後,實驗參與者要判斷一些的句子是否符合剛剛學習的文法;這些句子中,有一半是符合他們剛剛學習的人造文法,另一半則是符合另一種人造文法的句子。實驗參與者首先需要判斷句子是否符合他們剛剛學習的人造文法,若他們判斷這句子是符合文法的,則他們要進一步判斷他們對於自己的回答多大的信心。
結果發現,實驗參與者對於句子是否符合人造文法判斷的能力會越來越差,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所有的句子都是人造文法的,他們到後期會搞混。研究者根據所有人在最後1/4階段的表現做分為有判斷能力 (約占83%)及沒有判斷能力(約占17%)兩組,結果發現在這兩組當中,他們的信心程度和是否能夠正確判斷都關係,也就是說他們對於正確的判斷是比較有信心的!這樣的結果,在有判斷能力組,其實一點都不令人意外。比較令人意外的是,為什麼在沒有判斷能力那組也會發現這樣的現象。
對於這樣的結果,這些研究者的詮釋是當人們隱示層面覺得自己犯錯時,會有一個隱示的錯誤監控機制,所以信心程度會比較低。值得提醒一點的就是,即便在他們信心程度高的時候,他們的表現以客觀的標準來說還是不正確的!
如果用白話的比喻來說明這結果,就是有些人雖然信心滿滿,但講的東西是錯誤連篇的。其實在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有遇過這樣的人,下次不要太為難他們了,他們或許只是「腦盲」了!另外,我們也要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因為一個人肯定的態度,就覺得他們的說法是完全正確的!
去看原始文獻的全文 Blind Insight : Metacognitive Discrimination Despite Chance Task Performance
去看主要研究者Ryan B. Scott的網頁,Scott教授的研究主要在探討意識的運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