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即將迎接九合一大選,不知道大家都決定自己要投給誰了嗎?你為什麼會做了那樣的決定呢?
選舉如同其他很多複雜且困難的決定一樣,若要抽絲剝繭去評估該投給哪位候選人,大概會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很多人用了一些捷徑來幫助自己做決定。換句話說,很多人在投票的時候,其實根本只仰賴了康納曼(快思慢想)作者所提到的系統一,就是那個快速但不仔細的系統。大家可能用哪些策略?
- 政黨偏好:不論在台灣或是世界的其他國家,有一定比例的人都是以政黨偏好來投票的。當然這些政黨的一些價值觀是與支持人的信念吻合的,所以只要是這個政黨的候選人,選民都會支持。在美國的民主黨、共和黨,或是台灣的國民黨、民進黨,都有相當鮮明的差異,自然會吸引不同支持的群眾。
- 誰的政策對我好:對多數選民來說,其實根本就不在意很多的政見,他們可能只在乎與自己做相關的,例如有小孩的爸媽,可能會在意育兒補助;年長者可能會在乎養老政策等。但用這樣的策略一個很大的危機就是,其實除非官員另闢財源,否則只是拿納稅人的錢來給付那些支出;換言之,其實選民只是把自己繳的稅拿回來罷了,但卻被當作是政治人物賜予的恩惠。當然有些候選人運作的方式是用恐嚇的,告訴選民如果他落選了,會怎麼樣。這樣的做法,其實更常見,效果甚至更為顯著!
- 誰看起來比較順眼:大家不要覺得很意外,不少研究都證實了,人們對於他們的喜好,會受到他們外表的影響,例如臉的大小等 (參考過去介紹的研究)。更有研究發現,對於候選人低階視覺訊息的偏好,就會影響他們對於這位候選人的支持度,顯示有些人真的是憑「感覺」來投票的!
- 候選人的形象:不諱言,候選人的形象對於選民也有很大的影響,否則為什麼候選人都要盡量展現符合社會期待的那些特性呢?不過有多少選民看到這些候選人真實的面目?大概很少吧… 有太多可以影響候選人形象的做法了,例如在上周的台北市市長辯論題問中,就出現用提問來影響形象的事情:「你出身政治世家,走過癌症和槍傷你效法紐約市長彭博當個不支薪市長的理由是什麼?」、「你在獨派團體的活動撕毀身分證,又說沒有這種行為真是司馬昭之心,請問你對中華民國看法是什麼?你支持台獨嗎?」
即使你很理性的分析了候選人的優缺點(這樣的情境幾乎不存在),但你是否有想過自己對於候選人有過於樂觀的期待呢?去看Tali Sharot在Ted上談論 The Optimism Bias 正向偏頗。大家要體認一位立法委員並沒有辦法決定是否要通過一項新的法案,一位民選的市長也沒有辦法想要怎麼施政就怎麼施政,因為會受到議會的監督。
講到這裡會許有點悲觀,但這似乎是目前代議制度遇到的困境,該怎麼解決?或許我們該迎接下一個新的政治型態的來臨!
其實筆者有在想,如果為了讓人民真的選出可以為大家服務的政治人物,那是否可以請候選人用100%去分配自己施政的重心。選民在投票的時候,也用同樣的方式去分配自己在意的議題。然後系統會幫忙選出幾個適合的候選人,再讓選民做最後的決定。這樣的做法較有可能排除一些非理性訴求的影響,但這樣真的會比較好嗎?其實也未必啊…
所以,還是無解… 另外,大家為自己非理性的支持某一位候選人而感到丟臉,因為誰不這麼做呢?
***
寫完才知道有人已經做了一個遊戲,讓大家透過遊戲知道自己的想法和哪為台北市長候選人的政見比較一致!投票可以這樣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