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小嬰兒不懂人情事故

多數的嬰兒因為還不會清楚表達,所以我們常會覺得他們應該不懂、應該不知道。但小嬰兒眞的什麼都不懂嗎?其實從筆者自己的經驗,小嬰兒對於一些訊息的處理是很敏銳且直接的,例如不同拍打的力道,就會讓他們有截然不同的反應。不過,不諱言的,小嬰兒在不少情況下的反應,會讓別人覺得他們還搞不清楚狀況,例如很容易被任何巨大的聲響嚇哭,即便是其他人的大笑聲。

有研究者想要了解七個月大的小嬰兒對於社交訊息的處理有多敏銳,於是他們比較小嬰兒在看到傳遞不同社交訊息的眼睛時的腦電波變化,來釐清小嬰兒是否有能力可以區辨這些眼睛所傳遞的社交訊息是不同的。

在第一個實驗,他們比較小嬰兒在看到恐懼的眼神以及不恐懼的眼神時的腦電波變化,結果發現恐懼的眼神即使在呈現50毫秒的情形,也會引發比較大的P1反應,意涵著小嬰兒在看到恐懼眼神的時候,注意力是比較受到眼神攫取的。另外,嬰兒看到恐懼眼神時Pb與Nc這兩個指標也比較強,這兩個指標都和嬰兒的注意力處理視有關係的。

此外,為了檢驗這個效果是和眼白的處理有關係,他們把帶有不同社交訊息的刺激材料做負片效果的處理,讓眼白的部份變成黑色的、瞳孔的部份變成是白色的。結果發現,負片處理後,恐懼的眼神所帶來的效果就消失了,顯示眼白對於小嬰兒攫取社交訊息是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在第二個實驗中,他們進一步比較小嬰兒是否能夠判斷他們眼神是否直視自己,也採用同樣的做法。結果也發現,即使這些眼神的刺激材料僅呈現50毫秒,只要有眼白的線索,小嬰兒對不同刺激的腦電波反應還是有所不同,顯示他們能夠處理視線是否直視自己這樣的社交訊息。但和第一個實驗略為不同的就是,他們沒有看到P1的差異,暗示情緒的處理快於視線的處理。

這個實驗的結果和先前成人研究的結果是類似的:人們只要靠眼白就能夠處理社交訊息。但在這個實驗中,其實沒有排除因為知覺屬性不同所造成的差異,所以結果很有可能只反映了嬰兒有能力可以區分知覺屬性不同的刺激材料!這點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但反過來說,其實我們在處理社交訊息時,也是先從知覺屬性開始處理的,所以這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大概只有學者們在意 :p

去看研究的原文Unconscious discrimination of social cues from eye whites in infants

去看主要研究者Tobias Grossmann的網頁,Grossmann教授的專長在探討社交發展的腦神經機制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