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一下「16個夏天」本周末即將播畢,很可惜劇照一定有版權,不然真想拿來用… 如同劇中的女主角唐家妮一樣,不少人可能都沒有跟你的「方韋德」在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有些人口頭上說不想跟某類型的人交往,但後來卻跟那個類型的人私守終身?
有研究者想針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索,他們想為什麼人們真正交往的對象,很多時候並不符合自身的擇偶條件。他們找了150位單身且為異性戀的大學生,他們都被告知要參加一個交友活動,所以實驗一開始會要求他們照下一張大頭照以及寫下自己的個人檔案,接著有一半的實驗參與者會被告知,可能的交往對象就在現場,如果他們容易跟對方交往,立刻就會見面;另一半的實驗參與者則被告知,可能的交往對象因故不能到現場,但要請他們想像如果他們在現場,他們會如何和這些人互動。
每一位實驗參與者都會閱讀三個可能對象的個人檔案,然後他們要從中選擇一個他們最感興趣的檔案。接著,實驗者會呈現一張外表很不具吸引力的異性照片,並告知他們這就是他們選到的那個可能對象的相片。實驗參與者也被告知,對方很有興趣和他交往,然後由實驗參與者決定是否要和這個對象交換連絡資料。在做了決定之後,實驗者繼續詢問為什麼他們會做這樣的決定,是否以自己的需求為主或是也會考量他人的觀感。
實驗結果發現,若實驗參與者被告知這些可能的對象是在現場的,他們拒絕這些對象的百分比是比較低的 (63% vs. 84 %)。這樣的結果解釋了為什麼相親、婚友會還是會存在,因為看到本人的時候,會比較有動機想要互動。另外,結果也顯示在真實的情況下,實驗參與者會比較在乎對方的感受,也因此比較不願意拒絕可能的對象。所以,很多時候,當事人可能只是因為不願意傷害另外一個人,而選擇不拒絕對方的交友邀請!
在第二個實驗中,他們進一步探討如果可能對象的興趣、人格特質等與自己偏好的相違背時,人們是否就比較傾向拒絕這些對象的交友邀請?此外,情境的真實性是否還會對結果有所影響。
結果大致上與第一個實驗是相符合的,只要實驗參與者認為可能的對象在現場,他們還是比較不會拒絕這些對象的邀約,即使這些對象是與他們偏好的特質是相違背的。
根據這樣的結果,如果你對一個人有意思,那就應該多營造和這個對象接觸的機會,不要只是寫寫情書,因為面對面被拒絕的機率是比較低的。但值得提醒的就是,就算對方和你交換了連絡方式,也不表示對方就真的會會你交往啊!此外,這個研究中,即使在真實情境下,還是有一定比例的實驗參與者會拒絕與可能的對象交換連絡資料。
***
回到唐家妮身上,所以可能就是因為俊杰和她有必較多實際的互動,比較少錯過,所以她才會接受了俊杰,並且曾經嫁給他。一切就怪方韋德太不勤奮了 :p
去看研究的原文 People Overestimate Their Willingness to Reject Potential Romantic Partners by Overlooking their Concern for Other People
去看主要研究者Samantha Joel的網頁,Samantha目前是多倫多大學的博士候選人,她研究的主題是兩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