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想要探討這個議題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記得那麼多事情… 更根本的問題是,到底我們的記憶是怎麼形成的。在很早期的理論中,認為記憶就像在白紙上寫東西,只要寫下來的就會被保存下來。但後續的研究發現,這紙張也有可能會磨損,記憶是會發生遺忘的。更重要的發現是Donald Hebb在1949年提出的說法,他認為當人們在需要記下一件事情的時候,其實不是只靠單一神經元,而是靠一群神經元共同來記下來。
但這樣的理論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人們如何區分很相似的記憶?例如每天都去同一個早餐店買早餐,我們對於昨天、一周前甚至一個月前的記憶是否有所不同呢?後來有研究者提出一個說法,就是每件需要被記下來的事情,本身會有一個獨特的神經元來負責標記,但這個神經元還是要和其他神經元網路共同合作,才能保存這個記憶。
根據這個說法,我們腦中會需要有新的神經元產生,而實際上研究也發現大腦是一直會形成新的神經元,主要是在嗅覺相關的腦區以及跟記憶有關的海馬迴。這個假設進一步獲得研究的證實:首先,有研究者破壞老鼠的神經再生,結果發現這些老鼠對於新項目的區辨能力變差了,顯示新記憶的形成和新神經元的形成是有關係的。再者,有研究者利用特別的技術來破壞老的神經元,並且比較老神經元被破壞的老鼠,在記憶表現上是否和沒有破壞的會有所不同。結果也發現,若老神經元被破壞的老鼠,對於新記憶的學習表現比較好,但是老神經元沒有被破壞的老鼠,對於舊記憶有比較好的保存。
看了這些證據,大家應該很想知道在人身上怎麼提升神經元再生的速度?其實,在正常情形,人類每天會產生約1,400個神經元,若搭配運動、學習新事物,都會促進神經的再生。但也有不少行為會阻礙神經元的再生,例如酗酒等。所以大家若想要頭好壯壯,記憶不退化,要善待你的大腦,讓他們的再生速度加快,記憶自然能夠被保存!
但到太多神經元是否會帶來缺點呢?之前有研究就發現,年長者處理速度變慢,其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累積了太多的人生經驗。從這文章中提到的研究,也同樣發現過多舊的神經元,其實是會影響對於新記憶的提取。所以,只能說維持一個平衡點,會是最好的!
去訂閱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iPA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