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朋友是個玩偶

很多人小時候都會有許多虛擬的朋友,有可能是自己的玩偶,也有可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隨著年紀的增長,大家開始結交真的朋友,這些虛擬的朋友,也就越來越不重要。但對一些人來說,他們最好的朋友,可能還是那些所謂的虛擬朋友,有些人甚至會帶著玩偶們遊山玩水、環遊世界。

為什麼有些人會把這些無生命的東西擬人化呢?有研究者認為這和人們渴望與他們連結有關係,因為人是社交的動物,所以天性就會希望和他人共處,而不是被冷落的。但因為一些外在或內在的因素,有些人就是會被冷落。然而即便被冷落,並不表示這些人與他們連結的需求就不存在。

為了檢驗這個假設的真確性,研究者找了一張玩偶的圖片、一張真人的圖片,並且用影像處理軟體將兩張圖片用不同的程度融合在一起,有些圖會比較像玩偶,有些圖則會比較像真人,請參考下圖:

實驗參與者要做的事情,是要判斷這些圖片是玩偶或是人。在判斷結束後,他們要填寫一份歸屬感需求量表 (Need to Belong Scale) 。他們的結果發現,歸屬感需求較高的人,會較傾向把圖片判斷為是真人。

在第二個實驗中,他們操弄了實驗參與者的歸屬感需求,在實驗中,他們會先填寫一份人格問卷,然後他們會看到一份假的結果。有一半的實驗參與者看到的結果會顯示,自己的性格是孤單的,另一半的實驗參與者看到的結果則會顯示,他們是擁抱人群的。除了這個部分的描述之外,也會有其他很中性的描述 (為了增加可信度),其實就像大家平常做心理測驗會看到的結果那樣,雖然不一定認同,但會覺得內容多少有點符合。在這樣的操弄下,被告知自己性格是孤單的實驗參與者,會比較傾向把圖片判斷為真人。

從這兩個研究的結果,似乎看出來,當一個人沒辦法在真實世界裡找到連結時,會尋求用別的管道來交朋友。這個現象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會著迷於漫畫人物等等的虛擬角色,甚至是在網路上開創了一個新的人生。

去看研究的原文 Social Connection Modulates Perceptions of Animacy

主要研究Katherine E. Powers的網頁還在搜尋中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