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要介紹的是SA:MIND九月號的文章 Is mindfulness good medicine?,mindfulness有很多不同的中文翻譯,在本文中採用「冥想」這個翻譯。近年來冥想真得非常流行,筆者先前也介紹過不少相關的研究,但近期有一些批評出現,研究者們開始省思,到底冥想真的治百病嗎?
在典型的冥想訓練中,人們會雙腿交叉坐在地上,雙眼闔上,背打直,持續約莫10-15分鐘或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人們要專注於自己的呼吸,及內在的體驗,不要有太多的思緒及想法。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家Scott Bishop在2004年針對冥想做了一個定義,他認為冥想就是要將注意立專注在當下的經驗,並且對當下的經驗抱持著好奇、開放及接受的態度。
冥想過去比較常被用在心靈成長,但近年來也被使用在臨床心理治療上面,主要分為舒壓及認知行為治療兩種不同類型的冥想。通常這樣的治療法都需要持續兩個月的時間,並且要搭配一天密集的工作坊。
這幾年陸續有幾個後涉分析的論文去檢視冥想治療的有效性,2010、2013及2014年都有相關的論文,2010得那個研究認為兩種冥想治療法對於憂鬱及焦慮的治療都有效,但因為2010年的時候,相關的研究還比較少,所以作者也不敢下什麼定論。後續的研究比較多發現,其實冥想治療對於憂鬱比較有效果、但對於焦慮比較沒有效果。這其實相當合理,因為憂鬱的產生,往往是由於個體太固著在過去負向的經驗,而沒有專注在當下事件的處理,冥想訓練鼓勵個體處裡當下的經驗,進而減少了憂鬱發生的可能;焦慮則主要是因為當下刺激所引發的,專注在當下的經驗,可能反而是沒有好處的。
冥想除了對不同心理疾病有不同的療效外,也有研究發現個別差異也會主宰冥想訓練得有效性。例如,憂鬱容易復發的個體,接受冥想治療比較有效。後續的研究發現,因為重大事件而誘發的憂鬱,比較不容易復發,所以冥想訓練對於那些人的幫助有限;但若是因為生活中大小事情累積而誘發的憂鬱,比較容易會有復發的情形,而這些人的憂鬱往往是因為固著在過去負向經驗所造成的,冥想對這樣的歷程是有療效的。
最後,只能說現在還有很多研究在探討冥想的有效性,大家還是應該謹慎一點,不要過度誇大了冥想的效果!
去訂閱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iPA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