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應該回頭去思考,過去為什麼會有這些宗教行為的產生。在不同的宗教中,都會有自己的宗教行為,例如在基督宗教中,信眾跪下向天上的君王祈禱、回教徒有整個月的齋戒月等等。很多宗教行為從現代的觀點來看,有些確實不何時宜了,確實可以做一些調整。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達,其實不少宗教團體都有透過網路的方式,線上從事一些宗教行為的活動,在歐美的電視上,也都可以看到教堂儀式的轉播。但即便有這些雲端的服務,為什麼大家還是會想要從事實體的宗教活動*?每年大甲媽祖出巡,總是吸引了大批的信眾,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呢? 其實很多宗教行為本身,不單單只是做一個動作,而是信眾和這個宗教的神之間的一種互動模式。美國具體(體現)認知的專家Barsalou教授等人在2005年曾經討論過宗教行為的意涵,他們認為宗教行為如同其他的行為一樣,都會牽動人們不同的心理表徵**。
以跪下祈禱為例子,因為跪下是一個順從他人的動作,因此跪下祈禱就會讓人們有對神順從的感覺。另外在天主教儀式中有吃麵餅、喝酒的儀式,因為天主教將麵餅、酒等同於耶穌的身體及血,因此透過這個儀式,讓信徒覺得自己和天上的那位合而為一。 其實很多宗教是透過執行不同的動作,來提升信眾對於這個宗教的投入程度,也透過這些動作來將原本很抽象的概念,可以具體化的呈現。
如果今天要改變民眾透過焚香及擺放供品的方式來和神溝通,可能就要有對應的做法,否則可能會影響民眾對於這個宗教的投入程度。以焚香為例,雙手合十祭拜或許可以取代了拿香祭拜的動作,但受到煙所薰陶的感受,則是無法取代的。當然目前尚無研究證實,聞到香的味道是否會影響人們的虔誠程度,但就像很多想要戒菸的人在戒菸初期,會仰賴電子煙一樣,其實暗示了有看到煙這件事情是重要的!如何取代煙往上飄的感覺,其實是可以發揮一些創意的,例如用大螢幕顯示煙往上飄的畫面,就是一個可能的做法。 所以,當一個宗教團體因為環保或其他考量要改變宗教行為時,可能也要思考,這樣的改變是否會對於信眾的信仰有所影響?如何能夠做兩全其美或許不容易,這就要考驗宗教領袖們的智慧了!
去看Barsalou等人的研究原文Embodiment in religious knowledge *中研院2010年出版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六期的資料中就顯示,60歲以上的民眾,沒有任何人從事過線上的宗教行為。 **過去筆者曾經介紹過相當多具體化(體現)認知的研究,可以點這裡去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