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IND]為什麼台灣沒辦法產生一位賈伯斯

這次要介紹的文章是SA:MIND七月號的文章Creativity is collective,標題或許讓大家有點意外,因為我們總覺得一個人的創造力和他個人的特質比較有關係,但這標題卻說創造力是集體產生的!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證據來說明為什麼他們認為創造力是集體產生的,以及討論團體和創造力之間的關係。


第一個原因就是一個人對於團體身份的認同換大大影響他們的創作,例如在文章中提到的必卡索,因為是來自古巴,所以創造的風格就有濃濃的古巴氣息。這樣的例子其實還挺多的,當然也會有一些反差的例子。在研究室裡也發現了類似的現在,有研究者將實驗參與者隨機分組,其中一些人要製作「為什麼要念大學」的宣傳品、另外的人要製作「時尚主題」的宣傳品。結果顯示前者比較會誘發文字相關的宣傳品,而時尚主題則比較會誘發圖片相關的宣傳品。之後,他們都被要求要製作一個「宣傳某大學」的宣傳品,這個主題則是有可能圖文併重的。有些實驗參與者依舊是以組為單位來作創作,有一些則是自行創作。結果發現,以組為單位時,先前製作「為什麼要念大學」的組,依舊會以文字為主軸作創作,但先前以、製作「時尚主題」的組,則會以圖片為主軸作創作。但是若是個人為單位創作時,則會是相反的結果,顯示有時候個人的創作會以偏離全體為方向,換言之還是受到團體的影響!

第二個原因,則是以團體為單位時,人們比較有抗壓性,也比較能夠有創造力的結晶產出。這點其實是很好的提醒,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某個東西,就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創意品,實際上都是一群人的努力成果。例子賈伯斯或許是蘋果公司的靈魂,但只有他,可能也沒有辦法產生那些改變人們生活形態的產品。

團體對創造力另外的影響還有:當人們認同你為團體的一體時,比較能夠欣賞你的創意。歷史上有不少藝術家是成功達到這一點的,也有不少藝術家例如梵谷是在死後才被欣賞的。有研究者統計美國奧斯卡與英國影藝學會的最佳男女主角奬得主,就有得到類似的發現,從1968年以來,在奧斯卡獲獎的美國人約有八成,但僅有五成美國人在英國影藝學會上拿到大獎。英國影藝學會獲獎的英國人約有五成,但僅有約一成英國人在美國奧斯卡上獲獎。由此可見,其他人對於創作者的認同感,也會影響他們對於這些創意作品的評價。至於這到底會不會影響後續的創意,那就很難說了!

而藝術創作者該注意什麼呢?首先,他們當然要知道怎麼出眾,但又要怎麼拉攏人群,否則就變成是獨樂樂,而非眾樂樂。不少獨立創作者往往陷入這樣的困境,想要做自己,而他們確實很獨特,但卻無法讓其他人所接受。再者,若大眾可以接受自己時,會許可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轉換大眾看世界的方式。在歷史上,不少畫家們,就因此掀起了新的創作潮流。SA:MIND三月號也有一篇談個人獨特性與創造力的文章,之前也叫介紹過了,歡迎各位參考。

最後,回應標題,為什麼台灣沒辦法產生一位賈伯斯,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的大眾並不支持這樣的人存在啊!所以,說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其實教育體制根本就是代罪羔羊,真正的問題是出在這個社會上的人,以及人們的價值觀。由衷希望各位可以鼓勵你周邊有創造力的朋友,拉他們一把,讓他們有機會展現自己的創意!

去訂閱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iPAD版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