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爸爸行得通嗎?

過去親子關係的研究,多數在探討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近年來父子關係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之前也較少過SA:MIND一篇探討父親角色的文章。此外,隨著多元社會的降臨,到底男性是否可以當一位好的照護者,成為大家好奇的問題(去看更多的討論,以及一則新研究認為在同性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比較健康、快樂)。

有研究團隊找了89位第一次擔任家長的實驗參與者,其中包過異性戀家庭的母親、異性戀家庭的父親、同性戀家庭中主要照護者的父親。在異性戀家庭中,他們取樣的皆為母親為主要照護者、父親為次要照護者的樣本。

他們錄影觀察這些家長和嬰兒的互動,以及在下午4:00-8:00蒐集唾液的樣本(以檢驗體內催產素oxytocin的量),還有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儀來了解他們大腦的活動。由於文章中沒有清楚說明實驗參與者在功能性磁振造影儀中做甚麼,僅能推測可能是讓他們看到自己寶寶的影像。

結果他們發現照護經驗涉及兩個神經網路:情緒、心靈內化的網路(同理心),但在不同類型的照護者身上,兩個網路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在異性戀母親身上,情緒網路的活化和催產素濃度、親子互動關係有關係;在異性戀父親身上,心靈內化網路的活動才與催產素及親子互動有關係。比較有趣的是同性戀父親身上,基本上情緒、心靈網路兩個系統都很多的活化,此外,和異性戀父親一樣,他們杏仁核與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STS,與社交互動有關係的腦區)之間的共同活動現象與照護經驗有關係,共同活化程度越高的父親,和孩子互動的程度也越親密。

簡單來說,同性戀父親的神經網路顯示他們兼具了異性戀父親及異性戀母親的特性,然而因為研究中沒有針對非主要照護者的同性戀父親去做研究,也沒有針對身為主要照護者的異性戀父親做探討,所以很難說「同性戀父親」是否真的比較好,只能說親子互動經驗的影響是跨越性別的!

***
所以兩個爸爸行不行的通?從這個研究的結果來看,似乎是可以的,因為同性戀父親的親子互動和異性戀母親沒有太大的差異,且神經網路的活動也有重疊的部分。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知道同性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是否有別於異性戀家庭的影響。

去看研究的論文Father’s brain is sensitive to childcare experience
去看主要研究者Ruth Feldman教授的網頁,Felman教授主要研究的領域是和催產素以及親子互動相關的議題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