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都是騙人的?

世界盃足球賽正在熱烈開踢中,如果你去問那些球員們,為什麼你們可以踢球踢得那麼好,你覺得他們會告訴你什麼?他們很有可能會告訴你,我常常練習踢球啊… 就像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就是每天練習游泳好幾個小時,才有今天的成就。但是,真的熟能生巧嗎?

有研究團隊回顧了過去一些針對練習與表現做探討的研究,根據領域去做分類,以及考量他們用什麼方式去計算練習時間、表現好壞。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研究通常是針對專業人士,例如專業音樂家、職業運動員等所做的研究。
從相關的結果可以發現,平均而言練習時間的長短和表現好壞有正相關,也就是說練習時間越長、表現越好。但是練習時間僅能解釋12%表現的變異量,換言之其實練習時間的長短並無法真的解釋為什麼人們表現會好或是不好。
如果真對領域去做分類,可以發現練習效果對於遊戲類的表現有最多的幫助,期次是音樂、運動、教育,但練習僅能解釋教育和職業表現中不到5%的變異量 (如下圖)。
計算練習的方式也會影響我們對於表現好壞的預測,在所有計算方式中,用口述訪談的方式有最高的解釋量,但實際登錄練習時間長短的解釋量最小。這個結果看似奇怪,但其實暗示了真正練習時間的長短,其實對於表現可能沒有影響。再者,如何評估表現好壞也是一個關鍵的因素,很意外的是如果使用標準化的客觀指標時,練習時間長短僅能解釋表現8%的變異量。
那到底練習為什麼對不同領域的表現有不一樣的貢獻程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該領域的活動是否有高的預測性,以遊戲為例,其實多數遊戲的設計都是固定的,所以多練習,自然表現就會比較好。但若該領域的活動是具低度預測性的,則練習的幫助就會比較不明顯。
既然練習無法解釋表現好壞,到底什麼可以?有一些可能的解釋:
  • 開始練習的年齡
  • 一般智力
  • 特定能力
  • 工作記憶容量
然而這些可能的解釋,都有一些支持、反對的證據,所以大家還是要小心謹慎看待這些結果。最後,必須說明,這研究並不是想告訴大家練習是沒有用的,而是練習可能只是表現會變好的其中一個原因,且可能沒有如大家先前想像得那麼重要。此外,這個研究中分析的研究,多數是針對專業人士表現的研究,所以並不一定適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也就是說,對於專業的鋼琴家來說,練習時間的長短,可能無法完全解釋他們表現的好壞;但對於非專業的鋼琴家來說,練習的效果應該還是顯助可以被觀察到的!
去看研究的原文Deliberate Practice and Performance in Music, Games, Sports,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s A Meta-Analysis
去看主要研究者Brooke N. Macnamara博士候選人的網頁,Macnamara主要研究的興趣為複雜認知行為的運作機制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