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同在一支雨傘下嗎?

早期心理學家在進行人的研究時,通常只針對一小群人做研究,然後從這些研究的結果去說明心理運作的可能機制。這樣的研究方式被諷刺沒有生態效度,也就是說不一定能夠放諸四海皆正確。這樣的質疑是相當合理的,實際上也是正確的,但也沒必要完全推翻這些研究的成果。隨著時代的改變,心理學研究越來越重視個別差異對心理運作的影響,不論是性別、年齡、能力、文化等等。而研究成果也發現,個別差異確實會對於心理運作有影響,例如跨文化的研究就發現,日本人傾向處理背景和主體間的關係,而美國人則傾向只針對主體做處理。

在這些個別差異中,區域性的差異是相當令人著迷的議題,例如為什麼台灣人的想法和美國人會不一樣?* 過去探討區域性差異的影響,主要是從文化的角度做切入,探討不同文化背景,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但對於一些比較大的國家來說,其實同一個國家內,就可以劃分成很多不同的區域,這些區域的居民,心理運作上應該也會有所不同。有研究團隊針對美國的50個州進行研究,他們想要了解這50個州在緊繃程度上是否有差異,以及這個差異會和哪些因素有關係。在這個研究中針對緊繃的定義,主要根據是否有很多強制性的規定,以及對於異己的包容程度。
下圖是研究團隊根據九個指標 (四個與懲罰強度有關係、兩個與開放程度有關係、兩個與宗教信仰有關係、外國移民的人口),所做出的緊繃程度評分,顏色越深的就是越緊繃的州。從圖中可以發現,美國南部的州是最緊繃的,而西岸以及東北角則是比較放鬆的州。這樣的結果,基本上和過去類似的研究結果相近。比較有趣的是,緊繃程度也和該州共和黨的政黨支持度有關係,越緊繃的州越傾向支持共和黨。雖然如此,作者認為這樣的政黨支持意象,並不能全然和緊繃劃上等號,僅能說兩者可能是相輔相成的。
那緊繃程度和哪些因素之間有關係呢?
  • 外在環境因素:天然災害的多寡、自然資源的多寡、人口密度等,都和緊繃程度有關係。大原則就是,當可運用資源越有限時,緊繃程度就會越高!
  • 人格特質:在五大人格特質中,盡責性、經驗開放性和緊繃程度有關係。緊繃程度和盡則性的人格特質有正相關,但和經驗開放性有負相關。
  • 社會環境因素:包括整個州的自我控制、創造力、對異己的寬容、快樂程度。概括來說,緊繃的程度和社會秩序有正相關,但社會上較不平等,創造力較低落、人民較不快樂。
最後要提醒大家,這個研究中看到的都是相關程度,所以不能當做因果關係來做推論。不過看到這麼多因素之間彼此都有關係,其實還是小小的震撼,人的心理狀態,真的相當受到社會氛圍。
***  筆者的OS (被交代要另外列專區談我的想法)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是否會想…  那台灣呢?根據這個研究,我想台灣應該是一個緊繃程度很高的社會,雖然我們號稱是民主國家。台灣有沒有區域性的差異?肯定是有的!或許應該要有人根據大數據,幫助大家算一個緊繃程度的指數,做為未來換環境的參考。我想這個指數,應該對個人的福祉有非常大的影響。現在在美國的朋友,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性,來思考下一站是哪一個洲! 
去看研究的原文 Tightness-looseness across the 50 united states (有全文可以下載)
去看主要研究者Michele J. Gelfand教授的網頁,Gelfand教授主要關注的是文化因素對人的影響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