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有個減重品牌的宣傳詞為:「Trust Me. You can make it!」意思就是,只要有信心,人人都辦的到。這樣的宣傳手法,到了現代還是非常流行,特別是在減重這個領域,業者會用盡各種手法,要消費者相信他們,因為只要有信心,就能夠做到。然而,相信大家都知道,事情如果那麼簡單,這社會上就不會有人成癮、沒有胖子了。
之前有介紹過一篇研究,發現自我耗盡時,腦中有區域對於食物有較強烈的反應,顯示意志力對減重是有影響的。除了意志力之外,個別差異是否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者針對這個議題進行探討,他們想要了解為什麼有些人比較受到外在的誘惑,有些人則比較可以不受到外在的誘惑,以及是否有相對應的神經機制。
他們找了31位大學女學生,沒有特別篩選實驗參與者的體重或飲食習慣,這樣的做法更有可能觀察到個別差異的影響。實驗參與者在功能性磁振造影儀中進行一個go/no-go的作業,有些時候在看到室內的圖片時需要做反應(go的情境),而看到室外的圖片時不需要做反應(no-go情境);有些時候則是在看到室外的圖片時需要做反應(go的情境),而看到室的圖片時不需要做反應(no-go情境)。然而在這個實驗中,所以室內的圖片都是食物的圖片,而室外的圖片都是人或風景的圖片。當室內的圖片是no-go情境時,可以檢視實驗參與者,對於食物的抑制程度。
除了進行腦造影資料的蒐集之外,這些實驗參與者也要進行為期一周的經驗資料蒐集,所謂的經驗資料蒐集就是,實驗參與者會不定期收到簡訊,他們必須要回覆當下自己對於食物的衝動、是否有做出任何行為(例如就去吃東西了)、以及實際上吃了多少東西等等跟飲食行為有關係的問題。
結果顯示,對於食物的敏感程度、以及腦中Nucleus Accumbens這個區域(如下圖紅色圓圈標示的區域)在進行go/no-go作業時看到食物圖片的活化程度,都能夠預測實驗參與者對於食物的渴望程度。Nuclues Accumbens這個區域和獎賞的處理有關係,也是多巴胺系統中一個重要的腦部結構。
除了Nucleus Accumbens的涉入之外,Inferior Frontal Gyrus (IFG)的活動程度也和對食物的衝動有關係,不過IFG和抑制食物的衝動有關係。若這個腦區在看到食物圖片的no-go作業下,有越高的活化程度,顯示實驗參與者越能夠壓抑對食物的慾望,也就越不會有想要吃東西的衝動。下圖顯示了IFG活化程度高的個體,面對食物的壓抑指數和他們的實際行為有負相關,也就是說越能壓抑的人,越不會有吃東西的衝動。
根據這個研究的結果,對於食物的衝動而言,腦部的活動是有個別差異的;換句話說,有些人天生就比較無法抗拒食物的衝動,有些人就比較可以抗拒食物的衝動。所以,有些人比較難瘦下來,可能不全然是因為他的努力程度不夠,而是因為他們天生對於食物就比較有感覺,要更努力才能夠壓抑那樣的衝動!
這樣的研究結果,雖然沒有辦法幫助大家減重,但至少可以做一個提醒,讓個體知道自己可能是屬於對於食物比較有感覺的,若真的想要減重,可能要多費一些心力。未來或許應該讓所以性侵的假釋犯進行這樣的腦造影掃描,確認他們對於性的衝動已經降低了,做為一個是否可以假釋的標準。當然,也必須在他們入獄的時候就進行一次掃描,以確認是真的有下降,而非因為該性侵犯本身腦部活動本身就比較特別。其他類似的成癮,應該也都適用。
去看研究的原文 Neural Predictors of Giving in to Temptation in Daily Life
去看主要研究者 Todd F. Heatherton教授的網頁,Heatherton教授主要關注的為自我、獎賞相關的神經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