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的太陽花學運,相信讓不少朋友的臉書很熱鬧,支持、反對雙方的意見此起彼落,幾天前的台北市中正一分局方仰寧的事件,更是把事情帶到另一個高峰。但你是否有發現,周遭其實有一群人,都沒有聲音呢?有不少人,覺得生活平順就好,不用這麼多紛擾,也就是所謂的順民。另一種人,可能是他們身分很尷尬,例如可能心裡支持學運,但是因為家中是傳統公務員家庭,所以無法發聲表態。在面對這種兩難的局面,到底該怎麼做處理呢?
其實有不少心理學家在進行相關的研究。在實驗室中,最常被採用的就是所謂的Trolley & Footbridge難題,所謂的Trolley難題(如下圖)
就是實驗參與者被告知,有一輛火車要來了,但無法讓它停下來,只能讓它往躺了一個人的鐵軌走或是往躺了很多個人的鐵軌走。在這個情境中,多數的人雖然覺得為難,但是會選擇讓火車往躺了一個人的鐵軌走。
而在Footbridge的難題中,如下圖
則是同樣要阻擋火車,但作法是需要把一個人推下去。雖然同樣是造成一個人的犧牲,但在這樣的情境下,實驗參與者通常不希望把人推下去,因為人們通常會想到我會因此害了一個人,而沒有想到因為這樣作可以救了很多人。對這議題有興趣,可以參考Joshua Greene教授的網頁。
有研究者想要進一步了解,在面對這類道德困境時,有哪些指標可以用來預測人們的感受與決策。他們找了一群實驗參與者,請他們填寫了人際反應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以及紀錄實驗參與者在進行道德困境實驗時的心理感受,和腦電波的變化。在人際反應量表中,可以區分為認知的面向(包含轉換身分、想像能力兩個指標)以及情感(包含同理心及個人壓力兩個指標)的面向兩個部份,這個部份也是後續分析會分別採用的。
他們的結果發現,在決策判斷的層次上,在footbridge這類的道德問題上,人際反應量表中的情感指標個人壓力,能夠預測他們的決策。當他們感受越高的壓力時,他們越不傾向為了就一群人而害了一個人,也就是說不會傾向為了大我而犧牲小我。在情緒感受上,越有同理心的人,他們對於道德困境的評價越負向,也就是說他們越不喜歡這樣的困境。在腦電波的指標上,他們則是看到在進行footbridge這類的道德問題上,個人壓力感受越大的人,越有強烈的P260這個波,過去研究認為這個波和情緒感受是有關係的,也就是說這些人面對道德困境時,有強烈的情緒反應。
結語,在面對這類道德困境時,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為了大我而作出犧牲的。如果你是想要勸說別人為了大我而作出犧牲,其實有點為難了那些人。但一個簡單且有效的作法,就是強化他們的犧牲,能夠帶來的好處,讓他們不要過度強化犧牲所扮隨的代價!換個角度想,若你是那種容易感受個人壓力的,真的不需要勉強自己去作犧牲,因為那有違你們的本意。
最後,如果你不是因為個人壓力大,而選擇置身事外,那其實有點可惜,因為這個很有可能因為你的缺席,而有了重大的變化!
去看研究的原文 If it makes you feel bad, don’t do it! Egoistic rather than altruistic empathy modulates neural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in moral dilemmas
去看主要研究者Michela Sarlo教授的網頁,Sarlo教授主要研究的議題為情緒對於決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