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好的烏托邦,人和人之間都坦誠面對彼此,不需要靠謊言來過日子。但這樣的國度其實是不存在的,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多多少少會說謊,有時候善意的謊言其實沒有太大的壞處,甚至可以促進人和人的相處。然而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下,一個人是否有說謊,就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一位嫌疑犯為了脫罪,所以說謊把罪都推給同夥;或是有政客認為某個協議的通過對自己很有利,所以謊報那個協議利遠遠大於弊之類的。
過去,甚至在近期的司法案件中,測謊儀還是很常拿來的設備,即使非常多的證據都顯示,測謊儀的效果其實非常不好。之前我們也介紹過一個另類的測謊方法,這個方法的假設是,人們在說謊的時候需要耗費比較多的認知資源,所以一邊說謊、一邊做別的事情時,表現會比較不好。這次要介紹的研究則是假設,若我們覺得某個人在說謊,看到那個人的影像,也會促發我們對於「說謊」的概念。
在他們的實驗中,他們首先請幾位實驗參與者錄一段影片,其中一半的實驗參與者被告知,他們有偷了錢,但在被審問的過程中,他們必須要隱瞞自己偷錢的事實;另一半的實驗參與者則是沒有偷錢,但他們同樣會被審問。有另外一群實驗者會看到這些影片,在看完影片後,他們要判斷究竟誰偷了錢。
之後他們會進行隱示連結測驗,這個測驗常被用來檢視人們的隱示態度,也就是沒有明白說出來、表現出來的態度。在這個測驗中他們會做一些分類作業,
- 有時候他們會看到一些跟「謊言」、「真相」有關的辭彙,他們要判斷目前的辭彙和哪一個比較有關係
- 另一種分類作業中的,他們會看到影片中的主角,他們要判斷是A影片或是B影片中的主角。
- 在第三種的分類作業中,上述兩種判斷作業是合併在一起做的,雖然每次實驗參與者還是只會看到一個刺激,但看到「謊言」、「A影片主角」會按某一個按鍵,看到「真相」、「B影片主角」會按另外一個按鍵。
- 第四類的分類作業和第三類相似,只是他們看到看到「謊言」、「B影片主角」會按某一個按鍵,看到「真相」、「A影片主角」會按另外一個按鍵。
如果實驗參與者的隱示態度認為A影片的主角在說謊,則他們在第三種分類作業的反應時間會比第四類快,因為在第三種分類作業中,謊言和A影片的主角是按同一個按鍵。但若他們的隱示態度認為B影片的主角在說謊,則他們在第四種分類作業的反應時間會比第三種快。
在第一個實驗中,他們發現直接問實驗參與者誰偷了錢,正確率和用猜得差不多。但是,如果從隱示連結測驗的結果中去做分類,則實驗參與者的正確率大大的提升了。在第二個實驗中他們為了強調隱示態度的影響,影片中的主角只會短暫的呈現,在多數的情形下,實驗參與者主觀上是看不到那些臉的。而且實驗典範改成用促發的實驗典範,他們假設若實驗參與者的隱示態度認為某主角說謊,只要短暫呈現這個主角的影響,會促發他們對於「謊言」辭彙的判斷。
他們的結果顯示,即便只是非常短暫的呈現主角的影像,從結果去做判斷,依舊發現實驗參與者判斷誰說謊的正確率是遠遠超過用猜的,也比直接問他們的正確率高。
根據這研究的結果,人們的隱示態度似乎遠遠比顯示態度正確;講白一點,似乎暗示著人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直覺!在真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沒有辦法讓所有人都做隱示連結測驗,但別想太多、靠著直覺,可能會比起你想很多,來得更好。
去看研究的原文 Some evidence for unconscious lie detection
去看主要研究者Dana R. Carney教授的網頁,Carney教授主要研究的領域為社交決策判斷、社會認知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