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IND]如何改善小孩的問題行為

這次要介紹的是三月/四月號的SA:MIND特刊「如何安撫孩子的心理」(Calming a child’s mind)當中的第二篇文章,這篇文章是探討小孩的問題行為。去看第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是如何改善叛逆症(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與家長之間的關係,他們介紹的方法為親子互動治療法(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PCIT),就是強調改善親子互動的一種治療方法,不僅小孩要參加、家長也需要參加治療。

這樣的治療方式,除了專注在改善小孩的問題行為外,也要重新建立親子間的連結;因為當小孩叛逆時,對於親子關係會有傷害。治療的第一階段會著重在親子關係的重新建立,第二階段才是在樹立一些限制及規範,來改善孩子的行為。綜合相關研究的成果顯示,使用PCIT治療法要有效,必須包含兩個元素:

  1. 正向的回饋:家長要盡量用正向的態度和孩子互動,忽略他們的小錯誤,而一旦做出合宜的行為,則需要立刻給與正向的回饋。再者,和孩子互動時,透過重複孩子說的話,也會讓他們覺得你同理他們的狀態。
  2. 互動要一致且清楚:家長在和孩子互動時,要掌握一致性的原則,不能有時候孩子犯錯沒有懲罰、有時候又會暴怒。此外,在告知孩子事情時,特別是交代任務時,要清楚,不要有模稜兩可的說法;否則當孩子做了與自己不同的詮釋時,又會引起一些紛爭。
值得一提的是,有時候有問題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所以家長的參與在這種治療中也是相當重要的。有研究顯示,接受PCIT治療法的家庭,只有19%會再次發生問題,但接受其他治療法的,則有49%可能會再次復發。
中正大學心理系的陳怡群教授有在進行相關的研究(在網站上說是課程),坊間的身心科可能也有相關的治療門診,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陳教授本身也是台灣唯一獲得授權的,或至少是唯一在PCIT官網上看到,對這個治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與陳教授聯絡。
去訂閱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iPAD版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