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IND]孩子,別怕

三月/四月號的SA:MIND有一個特刊「如何安撫孩子的心理」(Calming a child’s mind),介紹如何陪伴孩子度過焦慮、問題行為以及注意力缺失這三個孩子常有的心理問題。我會分三周跟大家做介紹。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害怕一些人、事、物,害怕的程度也有所不同;而有些害怕甚至到了會影響他們正常生活的地步。早期在治療對於某刺激的焦慮、害怕感受,很常使用精神分析的治療法,強調現在對於某刺激的恐懼,是來自於小時候曾經被該刺激傷害,或是藏在潛意識的一些恐懼源。其實,一直到現在,還是有治療師是採取這樣的做法。

但上述這種以精神分析為理論基礎的聊天式治療法,其實並非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過去的研究顯示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是比較有效的方法,所謂的認知行為治療,指的是透過改變個體的認知歷程,來達到治療的目地。

以焦慮為例子,焦慮引發一連串的反應:

焦慮 -> 預期會焦慮 -> 逃避 -> 憂鬱

最關鍵的兩個做法就是要讓個體慢慢逃離這個連鎖的反應,這兩個做法就是暴露(exposure)和避免行為(response prevention)的產生。在治療上的程序是:

  1. 找出焦慮源
  2. 暴露(exposure)個體在會造成他焦慮的人、事、物的環境,且提供支持。例如,有個小孩很怕狗,但當然不可能在第一時間就讓他暴露在有幾百條狗的環境,而是可能從狗的圖片、影像開始做接觸,然後確保他在接觸狗的時候,沒有因此產生焦慮的行為(這樣循序漸進的克服稱為系統減敏法)。當然有些朋有可能聽過所謂的洪水法,就是讓個體直接暴露在很多會造成他恐懼的刺激,但通常這樣的做法不會在治療的第一時間採用。
在治療的初期可能需要比較密集的互動,甚至每天都需要與治療師互動;除此之外,家長的介入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數據顯示家長的介入可以提升治療的效果(79% vs. 53%)。搭配藥物也是可能的選項,但除非孩子不能接受認知行為治療,一般會建議不要一開始就搭配藥物的使用,而是等到孩子的狀況已經比較穩定了,才搭配藥物做治療。
如果你的孩子非常害怕一項刺激,協助他們逃避這個刺激不是最好的做法,要協助他們面對這個刺激,逐漸不要害怕它,才是比較有效的方法!

去訂閱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iPAD版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