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聽過這樣的稱讚,或是曾經用過這樣的稱讚嗎?筆者記得小時候在美國念小學的時候,剛開始有點困惑,因為自己的表現其實沒有特別好,但老師卻會用”good”來形容自己的表現,後來才發現,”good”之上還有”very good”和”excellent”,所以其實”good”真的並不是特別好的表現。在美國的電影或影集中,相信大家也都看過類似的例子,不論孩子的表現再差,父母可能還是會說你做的真好,這一類的鼓勵語句來回應孩子的表現。
過去華人社會流行打罵教育,師長們對於孩子傾向用責備來激勵他們的表現,但隨著人本教育的風行,社會瀰漫著一股用愛、鼓勵取代打罵的做法。可是這樣的做法真的是好的嗎?
有研究者針對這個議題進行探討,他們認為誇張的鼓勵法,對於自尊程度不同的孩子,應該會有不同的影響。在第一個實驗中,他們讓實驗參與者閱讀關於兩個不同孩子的描述,其中一個孩子被描述為是自尊很高的、另一個則被描述為是自尊很低的。之後,實驗參與者會被告知這兩個孩子做某一件事情的表現,然後他們要分別給予這兩個孩子回饋。
有研究人員針對孩子的表現和實驗參與者給予孩子的回饋去評判,判斷到底是否回饋有過於誇飾的評價。結果顯示,整體而言,有四分之一的回饋是過於誇張的好,例如孩子可能數學考是只有六十分,卻得到「你的表現真是太棒了!」這樣的回饋;進一步分析更發現實驗參與者傾向給低自尊的孩子較多誇張的回饋。
在第二個實驗中,實驗者採用一個真實的場景,他們到不同的家庭中,讓父母為孩子進行一個數學測驗,這個數學測驗的題目是從魏氏智力測驗中所取得的。因為這個測驗有成績的常模,所以父母是可以馬上知道自己孩子的表現,和同年齡的孩子相比的優劣程度。在做測驗前,他們先透過量表了解孩子的自尊程度,接著父母在施測後,父母要給予孩子回饋。
同樣會有研究人員針對孩子的表現和父母給予的回饋去評判,判斷到底是否回饋有過於誇張的評價。結果再次顯示,低自尊的孩子,會獲得較多較多誇飾的評價。即使控制他們實際答對的題數,還是會發現,自尊是唯一會影響誇飾評價的因素。
在第三個實驗中,實驗者想進一步了解當低自己的孩子獲得誇飾的評價後,對於他們後續的行為會有甚麼樣的影響。他們請孩子們畫一張圖,之後他們會獲得一個虛擬的評價,這個評價可能是中肯的、誇飾的或是一個跟他們圖畫無關的評價。接著,他們被告知要再畫一張圖,但這次要模仿一張圖,他們可以自由選擇要模仿哪一張圖。在他們需要模仿的圖片中,有些是比較複雜較不容易模仿的、有些是比較簡單容易模仿的。
結果顯示,若接受了誇飾的評價,則在畫第二張圖時,自尊程度越低的孩子會越傾向選擇模仿比較簡單的圖,而自尊程度越高的孩子會越傾向選擇去模仿較複雜的圖。但若接受了中肯的評價,則結果是相反的,低自尊的孩子反而傾向去模仿較複雜的圖。沒有接受關於圖畫評價的孩子,選擇要模仿的圖則不會受到自尊程度的影響。
從這幾個實驗的結果,可以發現我們傾向給低自尊的孩子,比較誇飾的稱讚,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其實對他們是有害的,會讓他們不願意去接受較困難的挑戰。作者認為,因為過度誇張的稱讚,低自尊的孩子會解讀為,你們希望我可以變成那麼好,所以反而會有很大的壓力。然而,在這研究中,並沒有證實究竟自尊的高低是怎麼形成的,誇飾的稱讚是否也會影響自尊程度,是這個研究尚沒有辦法回答的。所以,為人師長的,下次要讚美孩子前,先想想要用怎麼樣的方式,會對他們最有鼓勵的效果!
去看研究的原文“That’s Not Just Beautiful—That’s Incredibly Beautiful!”: The Adverse Impact of Inflated Praise on Children With Low Self-Esteem
去看主要研究者Eddie Brummelman的網頁,Brummelman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的議題為兒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