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healthyplace.com)
大家或許都聽過過動這個名詞,很多人立刻會聯想到,這不就是一個小朋友才會有的狀況嗎?但其實成年人也是有過動的徵狀,只是和小朋友的狀況不盡相同。這次要介紹的是關於成年人過動的文章,並不是要危言聳聽,而是要大家正視這個問題!其實不管在國內外都有聲音認為目前的過動症診斷過於浮濫,有報導甚至指出,有一個班級全班有一半的小朋友被診斷為有過動的徵狀。
首先要跟大家釐清一個觀念:我們所定義的任何疾病,特別是心理疾病,其實都不是全有或全無的二分法,其實都是在一個尺度上的指標,所以如果指標比較嚴謹,可能就會認為很多人罹患這個病症,反之則很少。所以,大家也不用特別在意今天自己是否被診斷有xx疾病,因為重點不是這個名稱,而是為甚麼自己的狀態會被診斷為那樣,以及該如何改善那些徵狀。
這文章中提到,估算美國約有4%的成人有過動症,但這當中約莫僅有十分之一是被診斷出來的,也就是說多數有過動症的成年人,其實是不自知的。根據美國疾病管理局的統計,4-17歲的族群中,約有11%會被診斷為過動症,但因為個別差異會有不同的徵狀:
- 無法專注 (通常會持續到成年)
- 停不下來
- 容易衝動
有一半的過動症孩童若有接受治療,隨著時間會痊癒,但有些則會有某些徵狀還是會持續。所以,成年人會有過動其實是有因可循,不過文章中沒有提到,是否有人是在成年才突然有過動的徵狀。現階段針對成年人的治療方式可以分為藥物及行為治療,光靠藥物是沒有辦法解決全部的問題。常用的行為治療,主要是為了讓成年的過動患者可以有一個正常的生活,所以多數專注在如何規劃他們的每日生活,用習慣來改變行為模式。
這文章中介紹的主人翁,在知道自己有過動症之後,接受了治療,也將治療的過程寫成了一本書ADHD Accroding to Zoë,各位若有興趣可以去看。
另外文章中也附上了簡易的量表,讓讀者檢驗自己是否可能有過動症的情形,但提醒各位,量表的結果僅能供參考,正確的診斷還是要找專業人是作鑑定。以下的問題都是要評定自己過去六個月的狀況,用1-5分來表達,1表示從不,5表示非常頻繁,數字越大表示評頻率越高。
- 當一個計畫最困難的部分完成後,你是否會有困難將計畫的其他部分完成?
- 當一件事情需要組織能力時,你是否能井然有序的完成這個任務?
- 你是否會遺忘跟別人的約定或約會?
- 當一件事情需要耗費你的心力時,你是否會逃避或延宕處理?
- 當你需要坐下來很常一段時間,你是否會手腳按耐不注?
- 你是否有時候會對於某些事情過度的著迷,衝過頭?
請計算你在1-3題中選擇3,4或5,4-6題中選擇4或5的題數,若你有四題以上,則可能要找專業人士檢驗自己是否有成年過動的現象!
去訂閱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iPA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