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笑其實沒有用…

人們對於臉的處理是非常有經驗的,因為臉是我們從小看到最頻繁的刺激,所以我們常能夠從一個人的表情來判讀別人的情緒(但個別差異年齡都會有所影響),當然有時候可能誤判,或是當事人不願意承認被看透了。

有研究着藉著我們對臉處理的特性,想要瞭解,如果眼睛和嘴巴表達的情緒是不同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快速的偵測到這個衝突。因為過去情緒衝突的研究,大部分採用文字搭配情緒的刺激,但因為文字和情緒刺激處理的速度是不同的,所以可能較不容易造成衝突。在研究中,他們並非一次呈現整張臉,而是讓實驗參與者看到眼睛的部位和嘴巴的部位,如同下圖所示:

眼睛和嘴巴都會是同一個人的照片,但是眼睛和嘴巴可能來自同樣情緒的臉或是不同情緒的臉,而實驗參與者僅需要針對眼睛的情緒來做判斷。他們除了記錄行為上的表現外,也記錄了實驗參與者的腦電波。
結果顯示,當眼睛和嘴巴是來自不同情緒的臉時,實驗參與者的反應較慢且容易出錯。但實驗參與者也能快速地調整反應模式,例如當前一題的刺激是衝突的,下一題若也是衝突的,則錯誤率會快速下降,顯示實驗參與者可以快速轉換判斷的策略,以能夠正確快速完成任務為原則。此外,在腦電波的資料上也發現,在衝突後的腦波反應,和過去發現認知衝突後的腦波形式相同,都在medial cingualte gyrus(下途中綠色線條指的位置)可以看到衝突適應的效果。

這個結果一方面再度証實了我們面對衝突後,會很快速的有認知控制機制的介入;另一方面則証實了,我們在處理人臉時,對於衝突的訊息相當敏感。下次你覺得某個人表情看起來怪怪的,其實不用懷疑,那個人可能眼口不協調,因為他不想展現某種情緒,但是又沒辦法完全壓抑情緒的表達。所以,假笑是很容易被發現的,真誠的情緒表達,是會獲得應有的回報

去看研究的原文 Adaptation to Emotional Conflict: Evidence from a Novel Face Emotion Paradigm
去看主要研究者Michael J. Larson教授的網頁,Larson教授的研究主題是認知控制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