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人周遭都會遇到一些常常鬱鬱寡歡的朋友,也會有一些終日笑臉迎人的開心果,但這些人的差異是天生的嗎?還是後天的長成或是環境造成的呢?在多數的情形下,每個人的狀態都是由諸多複雜因素所塑造的,這次要介紹的研究想要特別針對基因及後天的長成來作探討。
這次研究針對的基因型是一個與血清素(serotonin)傳遞有關係的5-HTTLPR基因,這個基因型過去已經被發現和情緒的處理非常有關係,特別是負向情緒的處理。這個基因如同其他基因一樣,有所謂的長或短的版本,如果個體帶有短的版本,則會強化對於負向刺激的處理、減弱對於正向刺激的處理。在研究中他們找了一群成年人(平均年齡25歲)及一群7個月大的嬰兒來做研究,在成年人及嬰兒中都又分成帶不同長短配對基因的個體,共有三種可能的配對:長長、長短、短短。他們讓些實驗參與者聽一些中性的德文詞彙,但這個德文詞彙可能是用中性、快樂或是生氣的語調所唸出來的,在聽的過程中,實驗參與者不需要額外做事情,但他們腦部的活動會透過腦波儀記錄下來。由於嬰兒不一定能夠完成整個實驗,研究者只針對完成的部分進行分析;成年人則是都有完成整個實驗。
主要的發現是,在成年人身上,如果帶有長長基因型的人,他們對於快樂、生氣的語調處理有明顯的不同,在刺激出現後的400-600 ms,有一個較負的波,通常在這個範圍的負向波會被定義為N400,也就是一個和語意處理有關係的波,這邊可能解讀為他們較能夠區辨快樂和生氣的語調。隨著基因中短基因數量的增加,個體對於快樂和生氣之間的處理差異是遞減的,顯示有越多的短基因,則越不能夠區辨快樂和生氣的語調,至少在神經層次上是如此。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差異主要是來自於對於快樂訊息處理的差異,而非對於生氣訊息的處理;另外,若把人格特質考量進去,也不會影響目前所觀察到的結果。
在嬰兒身上則發現,不論基因型如何,生氣的語調總是較快樂語調會帶來一個較負向的波,且這個波發生的時間較成年人早(約350-450 ms)。作者的解讀為,因為嬰兒訊息處理的速度較緩慢,這個波其實反應了在知覺層次上的處理,也就是說對於嬰兒來說,他們能夠區辨快樂與生氣語調在知覺層次上的差異。但更晚的神經反應,都沒有看到快樂和生氣語調之間的差異,神經反應也沒有受到基因型的影響。
那我們要怎麼看待這個結果呢?作者認為基因型會影響個體在情緒訊息處理上的學習,即便一開始沒有差異,成年後也會發現基因型的影響。在文章中作者有提到相關的研究來佐證這這個推論:當使用情緒臉孔為刺激材料時,則基因型的不同也會影響嬰兒在不同情緒臉孔上的處理。作者認為,因為情緒臉是一個從出身就持續接觸的刺激、也是比較明顯的刺激,所以相較於語調來說,情緒臉孔的學習是較早發生的。但因為研究中沒有直接比對實驗參與者血清素的含量,所以尚不知道基因型的不同,如何影響情緒訊息的學習。未來研究仍需探討其成因,知道原因後就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法(參考相關研究),幫助具有短基因型的個體,能夠較不要受到負向刺激的影響。
去看研究的原文 Emotional Voice Processing: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across Development
去看主要研究者 Tobias Grossman 的網頁,Grossman教授是德國Max Planck Institute社交發展研究團隊的領導人,主要的研究專注在社交發展,特別是神經層次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