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的笑)不會換絕情

面部表情研究大師Paul Ekman認為從人面部肌肉的變化,可以知道那個人真實的情緒狀態,他還開發了一系列的課程,教人們如何判讀微表情。之前的電視影集Lie to Me 謊言終結者就是根據Ekman的經歷改篇的影集,內容很挺不錯的,即便是劇中的壞角色,也有讓人不禁同情的一面,可惜只拍了三季就結束了。

對一般人來說,我們有時候可以正確讀懂別人的情緒,有時候又不行,這絕對不單純是因為我們對於情緒解讀的能力不足,有時候是因為訊息不夠全面。例如,就有2012年有一個研究發現身體姿勢較靜止的面部表情更能夠透露真實的情緒,他們讓實驗參與者看到知名網球選手獲勝或落敗的表情或身體姿勢,然後請實驗參與者單純看靜止的面部表情是沒有辦法做出正確的判斷(請參考下圖,圖片來源及更多的內容請看這裡)。

(你看得出來哪幾位贏球了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觀察到的都是動態的面部表情,而非靜態的面部表情,再者我們通常會有較多的情境線索,所以對於其他個體的情緒判斷表現不至於太離譜。這次要介紹的研究想要探討真心的笑和禮貌的笑是否誘發不同的社交互動機制,亦即我們是否能夠敏感的區辨他人不同的笑,進而產生不同的反應。

在第一個實驗中,他們讓兩個不認識的實驗參與者彼此聊天,然後由幾位不同的面部表情分析人員,針對他們聊天的影片進行分析。分析的重點主要是他們的笑容是否為真心的笑容(同時牽動嘴部的肌肉zygomaticus及眼瞼及上半臉的orbicularis oculi或是僅有嘴部肌肉牽動的禮貌笑容。除此之外,他們也要記錄當一個人笑了之後,另一個人多久之後會有笑的反應。下圖中的笑容應該可以讓大家對於真心和禮貌的笑容有多一些想像,想要試試看自己判斷真假笑容的能力,請點這裡

結果發現,若一起聊天時看到別人真心的笑,實驗參與者會較快速的以笑容回應,但因為研究者沒有特別說明,所以不清楚當一個人真心的笑時,另一個人雖然以笑容回應,但是否為真心的笑容。

在第二個實驗中,他們想要進一步了解,我們對於別人真心的笑容是否會有一些預期性的反應,畢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預期別人要有一些情緒反應,例如在給了對方一個禮物時,會期待對方透露出驚喜,自己也會因為對方的驚喜表情,而有所反應。他們讓實驗參與者學習一個人臉與按鍵的配對作業(例如看到A先生的臉要按”s”、看到B先生的臉要按”d”),這些人臉都是中性的:在100%獎勵的情境下,如果實驗參與者按對了,這張中性的臉就會從中性變成帶有笑容的臉(是動態形勢改變,而非直接由中性臉變為笑臉),這些人臉中,有些固定都會變成真心的笑臉,有些則是會變成禮貌的笑臉;在70%獎勵的情境下,則是按對後,不一定都會看到中性臉變成笑臉,有30%的機會看到中性臉變成皺眉的臉。他們同時記錄實驗參與者進行這個作業時,不同面部肌肉的變化。

在第二個實驗操弄很容易讓實驗參與者產生預期效果,他們會期待按對後會看到甚麼樣的笑臉,用白話來說,就是如果你知道你朋友喜歡吃QQ的食物,每次送他吃QQ的食物後,他就會開心的笑,那在你送給他QQ的東西後,你就會預期他會開心的笑(當然最近他大概不一定會笑…)。從面部肌肉的變化上發現,僅有在實驗參與者預期那些臉會變成真心的笑臉時,他們對應的面部肌肉才會看還沒有看到笑臉時就產生活動,說明了實驗參與者本身已經準備要笑了

綜合這兩個實驗的結果,真心的笑是不太會騙人的,人們對於這樣的訊息非常敏感,也會做出對應的反應,所以真心的笑是不會換絕情的~

去看研究的原文 Predictive and Reactive Mechanisms in Smile Reciprocity
去看主要研究者Erin Heerey的網頁,Heerey教授主要的研究回情緒、社交互動等

One comment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