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有介紹過一些具體化認知的研究,都指出我們對於一個事物的表徵是多元的,不僅僅是只有影像、聲音、還有軀體動作。這次要介紹的研究則是進一步探索這些具體化認知的現象是否會受到我們對於事物表徵的經驗、以及當時所需要進行的心智運作而有所差異。也就是說,想到熊是否會讓每個人都手心發冷、想要拔腿就跑,還是只有在某些情境下會讓我們有那些反應。
在這個研究中實驗參與者必須針對一些詞彙進行具體/抽象的判斷作業,例如「老虎」就是一個具體的詞彙、「和平」就是一個抽象的詞彙。在做這個作業的同時,實驗參與者可能會需要進行一個三階段的手部動作:
- 兩手掌心向下
- 兩手掌心相對
- 伸出兩手的食指、中指(兩根手指靠攏),向下
或是他們需要判斷一個無特殊意義的物體在詞彙出現的前後是否有順時針旋轉90度,他們需要用腳來按滑鼠作答。會有這樣的操弄就是希望在其中一個干擾作業中有手部動作、另一個干擾作業則和手部動作沒有關係,但是與視覺空間的處理有關係。
在實驗的最後,他們請實驗參與者評判在出線的具體詞彙中,他們有多少觸摸它們的經驗,例如老虎就是一個不常被觸摸的東西、筆就是一個常被觸摸的東西。他們在分析結果時,就把常觸摸及不常觸摸的分開來做分析。
結果顯示當進行手部動作的干擾作業時,對於詞彙判斷作業的干擾程度,會受到實驗參與者對於觸摸經驗的影響;有越多的觸摸經驗,則會有越多的干擾,讓詞彙判斷的反應時間變慢。但是在進行視覺空間的干擾作業時,觸摸經驗對於干擾程度的影響是沒有差異的。
在另一個實驗中他們將詞彙判斷作業改變為圖片命名作業,實驗參與者有時候僅需要針對圖片做命名,有時候則是需要一邊命名一邊做手部動作。結果和詞彙判斷作業一致,有越多觸摸經驗的物體,干擾程度是越大的。
綜合這兩個實驗的結果,具體化認真的影響會隨著個人經驗、正在進行的心智運作而有所差異,並非對每個人在任何時候的影響都是相同的。所以,若你正在進行的作業是不可以隨意移動手的(例如服務生要幫顧客倒水),則千萬不要想著candy crush,否則一時手滑可就麻煩了。這個研究的結果也可以提供對設計使用者經驗有興趣的朋友作參考,當在規劃一個服務時,是否應該考量在多數民眾的表徵中,服務和表徵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則可能就不會有一個好的使用者經驗。
去看研究的原文 Manual experience shapes object representation
去看主要研究者Eiling Yee的網頁,Yee教授主要研究關於概念處理的機制,又著重在語言處理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