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路媒體的發達,人們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在心智尚未成熟時就接觸過多色情、暴力的訊息,很多年輕人愛玩的網路遊戲更是以暴力相向的居多。這些影響陸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發酵,有心人士甚至引誘未成年人從事犯罪行為,因為他們較容易被引誘且刑責較低。撇開刑事相關的例子,近年來台灣校園的霸凌行為層出不窮,顯示青少年暴力行為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
這次要介紹的研究是在英國的一群學者嘗試透過情緒臉孔辨識的訓練來降低青少年的暴力行為,他們採用兩個不同的方法來進行情緒臉孔辨識的訓練:第一、讓實驗參與者看到模凌兩可的情緒臉,然後請他們用二分法判斷這張臉的情緒,透過給予實驗參與者的回饋來改變他們對於情緒臉孔的判斷。下圖是同一個人從快樂到生氣的表情,越靠近中央的圖其實表情是很難判斷的,所以可以透過回饋的方式來讓實驗參與者傾向把那些臉判斷為快樂或是生氣的表情,在這個研究中就是透過回饋讓實驗參與者傾向把這些表情模凌兩可的臉看成是快樂的臉。
他們用的第二個方法是透過習慣化來降低對於生氣臉的敏感度,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同一個笑話,聽過很多次後就變不好笑了,人臉的辨識也是如此。研究者通常會讓實驗參與者長時間看(雖然可能只有一分鐘,但在實驗室中一分鐘已經很久了,日常生活中同一個表情的持續也鮮少會持續這麼久)帶有某個情緒的人臉圖片,然後請你去判斷一張別的表情的臉。下圖中就是讓實驗參與者對於嫌惡的臉產生習慣化的歷程,然後去檢驗他們對於同樣嫌惡或是生氣臉孔的情緒判斷。因為已經對於嫌惡的臉產生習慣化的歷程,所以對於嫌惡程度的判斷就會比較低。
在這個研究中他們不是採用傳統習慣化的程式,而是用先前介紹過的n-back作業,他們操弄在作n-back作業時,圖片是否全部都是生氣臉,或是夾雜著快樂和中性臉孔。
結果的部分,他們證實了這兩個方法確實都會改變人們對於情緒臉孔的判斷,會降低他們將臉孔判讀為生氣的比率。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其中一個研究中特別篩選了高關懷的青少年族群,讓他們透過第一個情緒臉孔訓練的方式來企圖改變他們情緒辨識的機制。結果是成功的,除此之外,不論是這些青少年自評、或是由照護人員評定的衝動行為,都因為訓練而顯著的下降。顯示,若能夠改變青少年對於他們臉孔的情緒判讀,能夠有效地降低他們的衝動行為。
很多時候,從基本的層面做小小的改變,或許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後果,這個研究的發現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如果只是一昧的用法規去限制,而沒有其他的作為,只是治標不治本,問題依舊是存在的。
最後,要做這樣的訓練其實不困難,若各位有意願想要嘗試,筆者很樂意協助建置相關的訓練程式。
去看研究的原文 (如何透過快樂臉的辨識來降低生氣及衝動行為)
去看主要研究者Munafò教授的網頁,Munafò教授主要關注的是成癮行為,大多研究是從心理藥物學的角度來做研究。這篇研究是與其他教授一起合作的,也較無涉及心理藥物學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