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環境心理學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而興起,過去已經有很多研究指出多接觸大自然有助於身心健康,例如看大自然的影片vs.看都市建築物的影片就會提升人的正向情緒。當然因為研究的方便性,大部分的研究是用視覺呈現的方式,因為在實驗室中要讓實驗參與者呼吸到森林中的氣味,其實是不容易的…
這次要介紹的研究就是去檢視究竟接觸大自然對我們身心的影響是否與接觸綠色有關係,抑或是只要是大自然的情境就會有效。必須要先聲明的是這個研究做的很簡單,所以其實並非很嚴謹,大家就當茶餘飯後的話題吧…
在這個研究中實驗參與者必須要在實驗室騎乘一台類似健身房中的腳踏車,在騎的過程會看到預錄的森林腳踏車到的景象(大部分為綠色)、同樣的影片但被灰階處理、或是同樣的影片但灰階處理後被加上紅色的濾鏡(看起來會是亮度不同的紅色)。每個實驗參與者都需要看這三個影片,但順序會是不同的。他們在騎乘的過程中一些生理指標會被記錄,再者騎乘結束後他們要回報自己的情緒(透過Profile of Mood States Questionnaire, POMS)及自己感覺有多吃力的狀態 (Borg Rating)。
結果顯示,騎腳踏車時看綠色的影片會讓實驗參與者感覺比較不吃力,此外憤怒程度也較觀賞紅色影片時低。但值得一提的是,看灰階的影片雖然不會讓實驗參與者感覺比較不吃力,但和觀賞紅色影片時相比較,憤怒的程度也較低。
根據這個結果,研究者推論親近大自然是因為接觸了很多的綠色,所以會對於身心狀態有所影響。但實際上證據相當的薄弱,首先,看灰階的影片也會讓人比較不憤怒,所以綠色的影響僅有在吃力程度;然而,可能因為在綠色影片組,實驗參與者不會有顏色失調的情形,所以覺得比較不吃力,根是否綠色讓人感覺比較不吃力一點關係都沒有。再者,他們僅有在主觀回報的指標上看到影響,結果是否是因為實驗參與者為了迎合實驗者而得到的結果?最後,研究者自己也提到,因為自評的部分都只有在騎完腳踏車後做,而非在每次騎腳踏車前也做,所以和到底看到哪種影片沒有關係,只是反映了在三個不同時間點實驗參與者的狀態。但最根本的問題是這個研究並沒有讓實驗參與者看到綠色且非大自然情境的影片,所以無法證實大自然情境對人身心的影響究竟是綠色較多或是其他的原因;換句話說,就是這個研究根本自打嘴巴,沒有關鍵性的設計來檢驗他們的假設,而是採取一個叫保守、肯定會有正面結果的作法。
結語,雖然這個研究不是非常的嚴謹,結果也沒有想像中的厲害,但作者在討論的部分倒是提出一些有趣的論點。例如,人們對於綠色的喜好可能是有演化基礎的,因為綠色代表這個區域是有植物生長的,也就是有較豐裕的食物,因此喜歡綠色的才有機會可以存活!是否也有可能看到綠色讓人有哇的感受(參考先前的文章),因此對於我們的身心狀態造成影響?在我們還沒有很清楚了解接近大自然為什麼會有助於身心前,既然這件事情沒有害,那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