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bumbling吧 – 談ING對於情緒感受的影響

大家或許在好奇甚麼是ING啊… 是一種藥物?是投信公司的簡稱(之前爆出弊案的安泰投信)?還是甚麼呢?我想有些人看到ING想到的是英文動詞中進行式或加上的字尾,walk vs. walking (走路 vs. 正在走路),沒有錯,這個研究要談的就是這個在動詞字尾加上的ING對於情緒感受的影響。

之前有介紹過一篇文章提到著作中有較多正向情緒詞彙的心理學家比較長壽,也有諸多研究指出語言在情緒經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參考Lisa Feldman Barrett的網頁)。這個研就要探討就是在我們回想過去的記憶時所採用的動詞型態是否會影響我們的情緒感受,也就是說用過去進行式或過去完成式來提取記憶是否會誘發不同的認知機制。研究非常的簡單,在幾個實驗中的作法大同小異,都是安排一半的實驗參與者用過去進行式來描述自己的過去經驗(其中又有一半被要求回憶情緒的另一半被要求回憶中性的)、另一半的實驗參與者用過去完成式來描述自己的過去經驗。在回憶之前,他們會用一些問題更加強化實驗參與者要用過去進行式或是過去完成式來進行回憶(過去進行式:What were you doing? vs. 過去完成式:What have you done?),他們總共要用六個句子來描述這個他們要回憶的事件。
在回憶之後,他用了一個隱示的指標來檢驗情緒狀態,也用了一些顯示的指標來檢驗情緒狀態 (問快不快樂、生活滿不滿意,在一些實驗採用PANAS作為指標)。他們所採用的隱示指標是請實驗參與者去比較兩張圖片是否相同,請參考右圖示意,例如若實驗參與者看到上方兩張圖時認為他們是相同的,則表示他做了局部的處理 (因為兩張圖中都有小H);但若實驗參與者看到左上和右下這兩張圖時認為他們是相同的,則表示他做了全面的處理(因為兩張圖中都有用小的字母所組成的大H)。過去研究認為認在正向情緒狀態比較會進行全面性的處理,在負向情緒狀態則會進行局部的處理。
結果顯示,若用過去進行示描述負向情緒,相較於用過去完成式來描述負向情緒,實驗參與者會主觀回報較負向的情緒,此外在隱示指標上則發現他們傾向採用局部的處理,顯示他們的隱示態度也是比較負向的。同樣的,用過去進行示描述正向情緒,則會感到較快樂,在隱示指標上則較傾向採用全面性的處理,顯示他們的隱示態度示比較正向的。
作者在好幾個實驗中都得到同樣的結論,因此歸結回憶時採用的動時時態會影響情緒感受,但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成因,作者其實沒有一個肯定的說法。一個可能性就是用不同的動詞時態回想會造就不同程度的記憶提取,也就是說在用過去進行式時會回想較多關於那個事件的記憶,也就自然會受到較多情緒的影響(雖然在這個實驗中有控制實驗參與者要回憶的句子數量,但沒辦法控制他們沒有回報出來的記憶量)。另一個可能性是動詞時態可能誘發不同具體化的反應,可能用進行式時本身誘發的具體化情緒機制較為活躍,因此人會有較高程度的情緒變化。
那用中文要怎麼做這樣的研究呢?中文的時態是相對不明顯的概念,雖然我們會利用加上「了」表示已經完成某件事情、加上「的時候」表示過去做那件事情的當下,但這樣程度上的差異可能不及英文中過去完成vs.過去進行式的差異。或許對語言專精的朋友可以想想,但不可否認的是語言真的對我們有很重大的影響,不然bumbler怎麼搞得滿城風雨呢!
去看研究的原文
去看研究者的網頁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