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在被排擠的時候都會有些負面的感受,不論是因為什麼樣的事情被排擠;有些人甚至為了不要被排擠,而甘願被欺負或是被指使。但該體被排擠的時候該怎麼降低負向情緒改受?過去研究顯示右腦前額葉腹側較靠外邊的區域(rVLPFC,在圖中44,45,47的區域)和負向情緒的調節有關係,但過去的研究僅能說是相關研究的結果(事情上大多數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的結果都是如此!),這次的研究想要驗證rVLPFC和負向情緒感受是否有因果關係的存在。
他們的做法是讓實驗參與者到實驗室,然後讓他們戴上如圖片中所示的海綿及電極。全部的實驗參與者都被告知在實驗過程中他們的腦部會受到微弱電流的刺激,但實際上僅有一組是持續性的受到刺激,另外一組僅有在實驗一開始即結束前的15秒會受到電流的刺激。全部的實驗參與者都知道在過程中他們要玩一個模擬傳球的遊戲,並在最後回報他們玩遊戲的感受等資訊。他們有15分鐘的時間會帶著這個設備,但僅有在最後5分鐘才開始進行傳球的遊戲。不論是否持續接受電流刺激,都有一半的實驗參與者會進行配排擠的實驗操弄(只有在前兩次有機會傳球,之後球都不會傳到實驗參與者那邊);另一半的實驗參與者則是會有三分之一的機會可以傳到球(除了參與者外有兩個虛擬的玩家,所以是均等的機會擁有傳球的權利)。實驗結束後實驗參與者要回報他們覺得自己有多少機率可以傳球給別人,以及回報自己的負向感受及受傷的感覺。
結果顯示不論是否有持續受到電流的刺激,所有的實驗參與者都能正確的回報自己有多少機率可以傳球給別人,顯示電流刺激並不會影響主觀對於是否有傳球權利的認知。但在被分派到排擠情境的實驗參與者中,持續受到電流刺激的組別不論在負向感受或受傷感覺的自我評定上,都明顯地低於只有實驗前後受到電流刺激的那組,顯示刺激rVLPFC可以降低因為排擠所帶來的負向情緒。
作者在文章有提到這樣的微弱電流刺激空間解析度不是特別的理想,未來應該用更理想的設備例如TMS來檢驗rVLPFC與降低排擠帶來的負向情緒之間的因果關係。另外我們並無法知道實驗參與者對於電流持續存在的覺知是否會改變他們的行為,例如為了迎合實驗者,所以說自己沒有感到很受傷等等。即便如此,這個研究還是有其重要性,因為證實了rVLPFC與降低負向情緒之間的因果關係;若可以將這樣的刺激方式當作介入的一種方法,或許能夠用來降低病患的疼痛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