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大家無法否認情緒對於自己的心智運作有影響,但在實驗室中若要真實的操弄情緒會有一些問題:首先,這樣的操弄有違研究倫理;再者,很難成功的讓實驗參與者實際進入那個情緒狀態下。為了解決這樣的困境,很多研究者會採用恐懼制約的方式讓實驗參與者對某些原本不具有情緒成分的刺激變為帶有情緒成分的(參考先前文章的介紹),通常是讓刺激變為帶有負向情緒的。在這樣的操弄中,實驗參與者通常是對於那些刺激會誘發情緒感受有印象的,也就是說他們能夠主觀回報那些刺激會伴隨著電擊的出現。雖然在一些研究中也有發現,即使沒有辦法主觀回報(例如心理學史上最有名的H.M.病人),但恐懼制約還是有可能被學會的。
但若在恐懼制約的過程中,實驗參與者對於要被制約的刺激沒有存在感(也就是說他們看不到要和電擊制約的刺激),是否能夠成功的完成制約學習呢?這個研究透過雙眼呈現不同刺激的方式來控制實驗參與者會對於投射到哪一個眼的刺激,這個做法通常同時是讓某一眼看到一個簡單的刺激,但另外一眼會看到一個持續閃動的視覺刺激(請參考這個網頁的範例);在這樣的情境下,實驗參與者通常主觀意識是看不到那個簡單刺激的。在實驗中有兩群不同的實驗參與者,其中一群是照傳統的恐懼制約流程,他們會習得某些人臉和電擊是會共同出現的,所以他們會對於那些人臉產生恐懼制約。另外一群實驗參與者則是在制約的過程中,一眼會看到人臉,另一臉則是會看到持續閃動的視覺刺激;換言之,他們基本上是看不到那些人臉的,其中有一些人臉會看電擊做配對。
他們從皮膚電位變化、腦部杏仁核的活動化度來推論恐懼制約的學習成效。結果顯示,這兩組實驗參與者都會有恐懼制約的產生,但是沒有辦法主動看到人臉的那組,恐懼制約是在早期發生,晚期就消失了;正常組則是晚期恐懼制約的效果較強烈。
這樣的結果顯示無感的刺激會許也會誘發恐懼的學習,但持續的效果較短。所以如果想要利用無感的刺激來誘發人產生一些制約行為,進而造成行為上的改變,可能要想一些別方式。這個結論似乎和早期閾下呈現刺激來誘發行為改變的形式互斥,因為過去研究顯示,若閾下呈現一些刺激,會讓人對於那些刺激產生好感。例如,早期美國電影院會在播放電影預告片時穿插爆米花的圖片,雖然消費者沒有辦法主觀回報看到那些東西,但確實會提升爆米花的銷售量!這樣互斥的結果可能是兩者背後的運作機制並不相同,要學習兩個不相關的刺激之間的關聯性可能需要個體多花一點心力,不是只要閾下有感就可以成功了。
黃老師您好,
文中提到爆米花銷售的研究,據我所知已被其作者承認是有瑕疵的研究。
Please refer to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James_Vicary
又或者老師另有看到有文獻重製了這個實驗呢?可否煩請提供reference?
謝謝。
這點我們到沒有特別注意到 >_<
不過subliminal priming的實驗非常多
結果都還算正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