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中,Ella失智的阿嬤雖然忘了大部份的事情,但還是能夠哼唱桃太郎這首歌,顯示音樂的記憶可能較其他類型的記憶更能夠被保留下來。但究竟是音樂的旋律本身?還是歌詞?還是甚麼其他的原因造成我們對於音樂有較佳的記憶表現?
這次的研究者想要比較人聲在我們的音樂記憶中扮演的角色,於是他們讓實驗參與者聽由不同樂器及人聲演奏/演唱的歌曲,這些歌曲都是英國及愛爾蘭地區的民謠(這個研究是在加拿大執行的,對當地的大學生而言這些旋律都是不熟悉的)。之後再讓實驗參與者聽一些歌曲,實驗參與者要判斷哪些歌曲是先前有聽過的。值得一提的是人聲演奏的版本也是沒有歌詞的,是用啦啦啦來吟唱。
結果顯示實驗參與者對於人聲的歌曲有較佳的記憶表現,不論是和熟悉的樂器(鋼琴)或是和不熟悉的樂器相比(班卓琴或是馬巴林琴)。但有趣的是,實驗參與者比較不喜歡人聲演奏的版本。
作者認為這證實了人聲對於人們來說是個較有意義的刺激,所以我們對於人聲有較佳的處理。所以若要讓別人牢牢的記住,多用人聲吧!不過目前還不確定是否一定要本人講才有最佳的效果,還是只要是人聲就會有效。
去看本研究的原文
去看主要研究者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