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標題或許有點譁眾取寵,但這次要談的研究是跟在雙語環境下成長的嬰兒有關係。究竟是否要讓孩子們從小就在雙語環境下成長一直是有爭議的話題,雙語的好處壞處都有,但有研究者建議其實不刻意的讓孩子在雙語環境下成長其實是有幫助的,但是需要審慎的規劃。
這個研究所涉及雙語為西班牙文及Catalan語(這個語言在一些歐洲國家有被使用,更是安道爾的官方語言,安道爾是位於法國和西班牙間一個很小的國家),研究者找了只會說其中一種語言的家庭或是兩種語言都會說的家庭,然後比較他們約八個月大的小嬰兒對於語言的處理歷程。在實驗過程中這些嬰兒首先會看一段影片,這個影片是一個會講英文及法文的雙語者朗誦「小王子」的內容,但是聲音的部分被移除了,所以小嬰兒僅能看影片不能聽到聲音。研究者透過小嬰兒凝視影片的時間來斷定他們是否已經有習慣化的過程,這個方式是在嬰兒研究中非常使用的方法,嬰兒對新的東西會有興趣,對舊的東西不感興趣,所以可以透過嬰兒看一段影片時間的長短來推測嬰兒判斷這影片是新的或是舊的。在習慣化的階段,嬰兒僅會看到法文或是英文版的影片;在測驗階段,有一半的嬰兒會看同樣語言的影片,有一半的嬰兒會看不同語言的影片(例如:之前看法文,現在則看英文)。
研究結果顯示,在雙語環境成長的嬰兒在看不同語言的影片時有較長的停留時間,顯示他們能夠區辨影片和之前看到的是不同的,即使在沒有聲音輔助的情境下!研究者認為這和雙語者普遍視覺空間處理能力較佳有關係,因為雙語者除了用聲音之外,也會用視覺訊息來協助他們區辨目前聽到的語言是哪一種。
所以說,我們常常會覺得配音看起來怪怪的,不僅僅是聲音的緣故,而是嘴型就不一樣啊… 當然也有一些比較好的配音版,讓大家看的時候完全不覺得他原本是用另一種語言說的。題外話,不知道為什麼韓劇的配音員和歐美影集的配音員應是要用不同的語調來配音,難道是為了配合嘴型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