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領域一個持續有爭議的問題就是我們的思考究竟是以甚麼面貌呈現的,有些學者(最知名的是Stephen Kosslyn)認為我們的思考就是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心像,例如要告訴別人怎麼從A地點到B地點時,你可能就會在腦海中浮現那個地點的地景,然後根據這個印象來給別人指示。也有些學者認為語言對思考是很重要的,例如愛斯基摩人有非常多不同的詞彙來形容雪,所以他們可以區辨很多不同類型的雪,再者Winawer等人在2007的研究也發現,因為俄羅斯人有不同的詞彙來區分不同深淺的藍色,所以他們對於藍色的區辨能力也較好。
這次要介紹的研究就是來檢驗到底思考是否需要仰賴語言。他們用了一個聰明的設計,並且搭配功能性磁振造影的技術。在實驗當中他們要求實驗參與者做兩種不同的判斷:句子是否合乎文法、句子表達的意義是否相同(要判斷”A減掉B等於C”和”A減掉C等於B”的意義上是否相同)。這兩種判斷同時會有語言相關的句子及算術相關的句子,所以總共有八種不同的情境:
- 文法判斷A:合乎文法,語言相關的句子。
- 文法判斷B:合乎文法,算數相關的句子。
- 文法判斷C:不合乎文法, 語言相關的句子 。
- 文法判斷D: 不合乎文法,算數相關的句子。
- 意義判斷A:意義相同, 語言相關的句子 。
- 意義判斷B:意義相同, 算數相關的句子。
- 意義判斷C:意義不同, 語言相關的句子 。
- 意義判斷D:意義不同, 算數相關的句子。
每一題開始前,實驗參與者會被告知要做文法判斷或是意義判斷,接著他們可能會看到語言相關或是算數相關的句子,但不管是看到哪一類的句子,他們僅要做被告知的判斷。因為在判斷句子的意義是否相同時,除了解讀文法外也要判斷其所傳達的意義,因此他們假設意義判斷所引發的腦部活化會比文法判斷來的高。
結果顯示,句子的類型確實會影響腦部的活化,當句子是語言相關的,則語言相關的腦部區域會有較強的活化程度;當句子是算數相關的,則與算數相關的腦部區域有較強的活化程度。在大部分所觀察的腦部活化,意義判斷都較文法判斷有較高程度的活化,除了Left Superior Temporal Gyrus(圖中橘色的部分) & Medial Temporal Gyrus(圖中綠色的部分),這兩個區域都和語言的處理有較大的關係。
根據這樣的結果,作者認為當我們處理算數相關的訊息時,不必然需要仰賴語言的處理,但這個推論會有風險,因為在處理兩類不同的句子時,腦部活化的現象不同,但並不表示在處理算數相關的句子時,語言的區域是完全沒有活化的。若真的要檢驗算數處理是否仰賴語言,最極端的最法應該是用藥物或是TMS等方式抑制語言區的腦部活動,在這樣的情形下檢驗人們是否能夠做算數的作業。所以僅能說… 處理不同類型的句子時,語言涉入的程度有所不同。
去看研究的原文
去看主要研究者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