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高齡化還是假的高齡化?

這幾年一個很熱門的話題就是全球人口快速老化的現象,但每個時期的老人特性其實不同,尤其是今年進入65歲的戰後嬰兒潮,他們和之前的老人其實是很不同的。如果我們在看待一個社會是否進入高齡化、超高齡社會僅僅採用老人的人口比例當作指標,其實不一定是最合適的,但很可惜的這是目前大多數國家採用的唯一標準。

這次要介紹的研究就是在挑戰這個假設,我們真的只能用年齡的人口比例來判斷一個國家的老化程度嗎?他們採用了幾個跨國蒐集的老化資料庫:ELSA(英國), HRS(美國), MHAS(墨西哥), SAGE(中國、印度、墨西哥), SHARE(歐洲),這些資料庫大致上都是在2006/7年蒐集的,除了MHAS是在2003年蒐集的之外。這幾個資料庫其實涵蓋了全球一半左右的人口,所以算是相當有代表性的。然而因為每個資料庫在蒐集資料的時候不盡然都記錄了同樣的項目,而且可能採用了不同的指標,因此要做跨資料庫的比較其實是有難度的。很幸運的,這些資料庫中大多有一個立即回憶的測驗(聽或看完一連串的詞彙後立刻覆誦剛剛有哪些詞彙),從這個指標可以推測老人的短期記憶。這個研究的作者們於是就採用這個指標(又稱認知負擔)來做比較,他們用了一個有趣的分析方式,他們根據立即回憶測驗的分數來做一個換算(分母是15歲以上的個體中能夠回憶一半以上詞彙的人數,分子是50歲以上的個體中止回憶一半以下詞彙的人數)。他們另外根據一個傳統計算老化的指標(又稱高齡負擔,分子:65歲以上的人口:分母:15-64歲的人口)。
從上圖中可以發現根據高齡負擔這個指標,美國、北歐、歐洲大陸的人口老化程度都比起印度、墨西哥、中國嚴重很多,但若根據認知負擔來看其實美國、北歐的負擔甚至比起印度、墨西哥、中國來的輕。這樣的數據是相當有意義的,因為隨著科技的進步、營養的提升,其實把65歲這個客觀的年齡當作老化的標準是有問題的,現在很多65歲以上的老人身心靈的狀況都比年輕人好很多。
當然這個研究也不是沒有問題,因為他們僅僅採用一個認知功能來估算認知負擔,短期記憶固然是生活中重要的能力,但這個能力鮮少會被認為是核心的認知能力。換句話說,就算短期記憶很好,認知層面可能還是有可能面臨很多困難,會造成社會上的負擔。未來仍需要釐清這個問題,但這個研究著實讓我們對於怎麼評估社會是否高齡化有很大的貢獻!
去看這個研究的原始出處
去看這個研究主要研究者的網站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