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歧視這個議題在全球都是一個問題,尤其是在北美地區更是一個相當受到注目的議題,當然原因有很多,例如當初從歐洲移民到北美的民眾可能就具有某些特別的屬性,還有從那些新移民對於印地安人、黑人以及到現在對於新新移民的對待方式,都讓政府當局不得不正視這些問題的影響,即便他們不盡然認為那是個問題。對於任何人事物的歧視在大多數的情形下不是自然產生的,都是透過環境、社會而習得的,人所處的周遭環境如何對待與自己不同的個體,絕對會對於你這個人如何看待他們有很大的影響。
這次要介紹的研究想要了解用甚麼方式可以最有效的降低對黑人的歧視觀感,多倫多大學的研究者找了一群非黑人的實驗參與者(其實這個描述方式非常不恰當,但這就是在本文中他們所採用的方式,不知道為什麼審查委員沒有糾正他們),隨機分配這些人到下列三種情境中的其中一個(詳細的操弄過於繁瑣,請有興趣的朋友直接去看)
- 自主文宣:介紹為什麼擁有歧視的態度是有問題的,以及強調個體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要有歧視的態度。
- 控制文宣:強烈的告知個體歧視是不好的,整個社會都不應該有歧視他們的行為。
- 沒有文宣:閱讀解釋歧視這個詞彙的文章。
在看完之後,請他們填寫兩個量表,其中一個量表24-item Motivation to Be Nonprejudiced Scale是與不歧視動機有關係的(了解個體有哪些動機會有不歧視他們的行為)、另一個量表Symbolic Racism 2000 Scale是測量對於黑人的歧視態度。前者的結果他們有做一些處理,因為歧視動機的量表中有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自發性的動機、一個是非自發性的動機(通常是因為社會規範而產生的)Symbolic Racism 2000 Scale的指標是他們測量歧視態度的指標。
第一個實驗的結果顯示,讀完自主文宣後確實會降低歧視的觀感,但閱讀控制文宣那組歧視的觀感比起沒有看文宣的那組還要來的高,顯示並非勸導不要有歧視的觀感就會降低人們歧視的觀感,用了錯誤的方法反而會有不好的效果。他們另外做了一個有點取巧(因為一般而言不會把控制情境當作路徑分析的一個因子)的路徑分析(透過這個分析,可以推測不同因子之間的關係,例如A是否直接影響B還是要透過C才會對B造成影響),從下圖中可以看到情境對於歧視觀感的影響會受到動機的調節,但他們之前存在一個複雜的關係。圖中的紅色線條表示兩個因子之間有正相關(其中一個數值越大另一個的數值也越大,但並不表示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綠色線條則表示兩個因子之間有負相關(其中一個數值越大另一個的數值反而越小,同樣的並不表示兩者間有因果關係)。
用白話來說,就是閱讀自主文宣會提升動機,但閱讀控文宣時動機則會下降,但是這個關係是受到研究者所採用的分析方式而造成的影響(有點複雜也不方便在這裡解釋,總之要提醒大家這件事情);再來就是這個動機越高歧視的觀感是越低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閱讀的文宣類型和歧視觀感有個負相關,但這個主要是由於閱讀控制文宣的那一組的歧視觀感明顯提升所造成的,這個效果會透過動機調節的成分較小。他們另外做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有採用一個隱示的指標來推測實驗參與者是否會歧視黑人,結果上大致與第一個實驗類似,所以就不多作介紹了。
根據他們的結果,似乎要道德勸說都不應該用過強烈的態度,而是應該要仔細說明不同態度所帶來的後果,並提供個體有自主決定的權利。但這樣的方式大概是過於完美的想像,人都是有主見、有私心的,很難用一個中立的方式去傳達訊息。但其實我們也不一定要相信這個結果,因為閱讀控制文宣可能會造成個體產生反感,因而對於任何議題都抱持反對的意見,不僅僅是針對反歧視的道德勸說,很可惜這個研究沒有針對這個點去做檢驗,留下了一些遺憾。
最後,其實要請大家思考為什麼有這麼多不同的歧視,西方研究者特別愛研究種族歧視。我自己很偏激的想法是認為研究者都在做政治正確的研究,有幾個人敢放手去做一些挑戰政治正確的研究?從媒體的報導來推測,其實種族歧視對於社會的影響遠低於同性戀歧視的研究,但有幾為研究者在做這樣的研究?再者,步入高齡化社會的國家,又有多少關切高齡者被歧視的議題?這些遠比起政治正確的種族歧視研究來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