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有好心情要對症下藥

有人說憂鬱症會是二十一世紀三大流行病中的其中一種,其實並不是誇示,不論在台灣或國外,都有越來越多的人有憂鬱的徵狀。心理學家們早期關注在如何協助這些病患減緩憂鬱的狀態,但其實這樣的方式是治標不治本,但隨著正向心理學的盛行,心理學家已經將觸角延伸至如何提升大眾的正向情緒。

提升正向情緒的方法實在有太多種了,例如開懷大笑、擁有控制感、抱持感恩的心、運動等等。但這些提升正向情緒的方式是否對每個人都適用呢?有一群研究者比較「感恩練習」、「聽正向情緒誘發的音樂」對於不同性格的人是否都有同樣的效果。他們讓實驗參與者隨機參加一種情境,當然還有所謂的控制組(回想兒童時期的記憶),這個訓練維持一周,接著他們在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後分別調查它們的幸福感及其他相關指標。

結果顯示,有接受正向情緒訓練的實驗參與者相較於控制組都有較高的幸福感,但這當中是有個別差異存在的。若性格是自我要求嚴格的人,感恩練習的訓練能較有效的提升他們的幸福感;但若是本人性格是很需要別人關注的,則這些正向情緒的訓練都沒有效,反而會降低他們的自尊。因為憂鬱的族群通常會覺得自己需要別人關注,所以若要提升這些人的正向情緒可能要考量別的方式。

這樣的研究有一個基本的問題,就是都採用主觀的指標,研究結果很容易受到實驗參與者效應的影響,也就是說他們知道自己參加的是正向情緒訓練,所以應該要回答說自己有變快樂… 另外其實我們沒有辦法知道改變究竟是訓練造成的還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必經這些人不是整天都沒做事只接受訓練,所以在解讀結果的時候需要謹慎一些。

去看這個研究的原始出處
去看這個研究主要研究者的網站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